凤凰卫视7月30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国家形象是两种认知博弈的结果
姜声扬:这里是《时事开讲》,日前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主题为“憧憬与奋斗:关于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就在世人在畅谈G2,认为全世界现在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就是中国与美国之际,中国应该树立起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呢?我们请时事评论员何亮亮先生为我们做点评分析。何先生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引起你的注意,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去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中国目前的国家形象有没有什么问题?
何亮亮:对,引起我注意的是这样,这篇文章是两个星期以前在《人民日报》的理论版发表的,那么老实说通常海外不会太注意这样的文章。海外注意的文章是如果中国的政策有什么重大的改变,或者什么,但是这篇文章是这样,文章很长它的作者是施芝鸿。施芝鸿在中国是很有名的一位评论家,曾经在90年代初,当时上海滩上有一篇很有名的鼓吹改革开放的文章。
姜声扬:他写的?
何亮亮:笔名叫“皇甫平”是三个人合写的,三个人的一个写作小组,这个施先生是其中的一个,他后来是在北京工作。这篇文章我觉得是在中国官方的媒体上,首次提出了一个关于新中国的国家形象这样一个命题。所以一方面我看了这篇文章,这个文章很长而且文章本身不太适合海外的人去阅读,大陆用的语言都还是中国官方媒体的这种语言。但是我想他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我从这里也想到了,就是中国的官方或者说中国的领导人,他们现在开始在关注这个问题。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马上就要到了,或者说官方、领导人他们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国家形象的问题。这篇文章给了我这样一个启发,其实我想我们首先应该来弄清楚什么是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其实最早是由美国的政治学者提出来的,美国有一个学者叫做(布丁音对),他这个因为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我们读一下。“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这个听起来很学术。
姜声扬:对,很绕口。
北京关注国家形象
何亮亮:但是中国的学者就把它用中文的方式更简明的来把它表达一下,第一,国家形象是什么呢?是社会交往与互动的一个产物;第二,国家形象是一系列信息输入与输出结果中产生的;第三,我想是最重要的,国家形象是自我认知,与国际认知博弈的结果。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想国际形象是这样产生的,就是自我认知,我和外界。它有个博弈,这个博弈的结果它就产生了这个国家的形象。这要讲起来好像都很抽象,其实我们还可以理解就是形象这个东西,你就说一个人的形象,好不好。
当然国家形象和个人的形象是不同的,但是道理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个人形象,这个个人形象是你的存在就是一种形象。你可能想让自己,比方说我想让自己漂亮些,我想让自己显得很有学问一些,我想让自己显得很男人,比方说这是个人。但是这是你的想法,但是别人怎么看你。
姜声扬:不一样。
何亮亮:可能不一样,所以这是一种博弈,有的人可能成功的做到了,比方说某某人他确实很英俊,他很帅气,他也很有学问,比方说他想塑造的一个形象都达到了,别人也认同了,但是也可能比方说某一个人,他觉得我自己很威武,但是别人可能觉得这个人像个流氓,像个黑社会,像个大佬,这就是一种认知的不同,如何在这个认知的博弈当中产生的结果,那实际上就是个人的形象,那么国家的形象我想也是这样。所以现在来讲中国的形象我觉得有一个这样的特点,其实每一个人,当然我们说多少要受过一些教育,如果是一些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比方说一个农村的,他可能不太关注国际形象。
但是我们比方说在西方国家一般的人,他说起一个大国的时候,他通常会涌现出关于这个大国的一个形象。这种形象它可能是个LOGO,比方说人们在西方普遍的想到印度,他会想到大象,想到中国会想到龙,或者是想到熊猫,这是一种图象化的一种形象。但是这不是一种准确的形象,但是中国的形象我想是比较复杂的,应该说是这样,在清朝的后期中国的形象实际上才开始在全世界普遍的为人所知,但是那个形象是非常不好的形象。大概在洋人的心目中中国人的形象男人是扎辫子。
姜声扬:眼睛小小的。
何亮亮:穿一个长袍马褂、眼睛小小的,而且整个中国虽然人口很多,但是东亚病夫、一盘散沙,所有的冒险家所有的列强都可以在中国来寻求他们的猎物,这个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到了“五四”以后中国的形象开始有所改变,但是中国更多的是什么?是内忧外患,一方面有革命、一方面有内战,以后又有日本人的入侵,然后又是内战,然后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对中国开始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但是这个改变一直到现在其实还在持续,但是这个改变你很难用一个很精确的形象把它固定下来,而人们我们说的特别是西方社会,他们对中国这个国家形象我想是比较矛盾的。
姜声扬:所以我们看到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形象,国人怎么认为和外国人怎么看,这个形象也分成功和失败,我们先去一下广告,我们回头来举一个例子,来看一个失败的形象,然后再请何先生为我们分析,为什么它失败了?各位观众我们休息片刻,回头继续《时事开讲》。
(广告)
姜声扬:欢迎回到《时事开讲》,稍早前我们谈到一国之形象之塑造取决于国内和国外的观点,就是国人怎么看以及其他国家的人又怎么看,接下来我们就请何先生为我们举例说明,一个国家的形象为什么会失败,又为什么会成功,我们所举的例子就是苏联。任何的国家形象很难说是完全成功,或完全失败,但是在其七十年短暂的历史当中,我可以大胆的说苏联可以说整体来讲是一个失败的国家形象。何先生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一下,为什么苏联在做这个国家公关的工作上竟然会失败?
苏联国家形象为何失败
何亮亮:我想是这样,苏联的国家形象我想基本上是失败的,这个失败我们也不是说以失败论英雄。本来一个人失败了,你就说这个人不行,我也不完全是这样。就是你一般的,实际上你在美国也待了很长时间,一般人在想起苏联的时候,他想到的东西是负面的东西。
姜声扬:的确。
何亮亮:而且这个负面的国家形象,现在的俄罗斯没有走出这样一个负面国家形象的阴影。
姜声扬:还没走出来?
何亮亮:没有完全走出来,它试图要走出来。我想我们简括的来说,为什么苏联这个形象我觉得它基本上是失败的,当然这个在很多程度上是个博弈的结果,它自我的认知和国际社会对它的认知之间的博弈,最后国际社会的认知就是对它负面的认知是占了上风的,而这个所谓国际社会首先是由西方来主导的。
姜声扬:媒体。
何亮亮:我想跟冷战也有极大的关系,其实苏联的国家形象,我觉得就我自己来说,你不能说它是一个完全失败一个形象,即使这个国家或者说俄罗斯人为主的这个民族,当然有它的优点,有它的可取之处。特别是苏联它在192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后它以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它就完成了它的工业化,这是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办法做到的,而且它建立了可以说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是公有制,就是工农兵,就是苏维埃工农兵政权。首次在人类社会里边建立了这样的一个政权,就是劳动者可以来控制自己的命运。
这一切其实上在西方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法国很有名的作家,像罗曼·罗兰、还有像美国的一些作家等等,他们因为知识分子普遍的是会追求公平和正义,当时苏联这个形象应该说其实是相当好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相当好。后来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大清洗”,斯大林的“大清洗”已经开始在破坏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种比较良好的形象。后来我们知道二次大战,苏联是把它叫做“卫国战争”,“卫国战争”又扭转了国际社会对它的形象。其后其实到了50年代苏联的形象其实还是相当好的,你看第一个把人造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苏联,苏联在1957年举办了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青年联欢节,当时全世界有几万名的青年,到莫斯科去这个你现在很难想像的。虽然不能说天下大统,但是是一种友谊是这样的。
姜声扬:充满希望的。
何亮亮:对。但是后来苏联就不行了,一个是冷战,一个是苏联自己一些错误的政策,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但是这个最明显的,我想是在勃列日涅夫日期,也就是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这个时期被称为是停滞的十年,这十年他发展停滞了,他的这个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走到了极限,他不能为自己、为人民提供比较好的生活。
另外在国内因为有很多人批评苏共,但是苏共采取了一个办法是什么?你批评我,我就把你抓起来,他禁止人们对他的批评所以苏联有世界上最多的政治笑话,因为专制使人产生冷嘲热讽。而且当时苏联还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凡是那些出名的,因为在西方会得到很多报导的那些持不同政见者,最有名的像萨哈罗夫、像索尔仁尼琴等等大家很熟悉的,就把他们驱逐出去。这样的话他就把这些批评者,我不是说这些批评者一定是对的,实际上这些批评者对于苏联后来的解体没有什么影响,就把他们赶走,把他们送到美国去,或者送到西方国家,哪些国家你愿意收留你就收留了,这样他表面上减少了批评的声音,但是实际上他没有办法来解决自己社会的矛盾,对内是这样。
这件事情实际上它在国际上已经对苏联的国家形象有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因为那些被赶出去的都是一些很有名的知识分子。你像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西方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仅仅因为他对政府的政策不满,你们就要把他赶走。像萨哈罗夫是苏联的原子弹之父核科学家,像索尔仁尼琴他后来是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其实他后来到了美国他也批评西方,就是这样的例子很多,几乎每年都有,每一次都使苏联的形象就跌落了。
因为在一个文明社会里面,你批评政府不被认为是不好的,不犯法的,你可以不赞成他的说法,但是你不能轻易说我把你抓起来,我把你赶走,以后是劳改,送到西伯利亚劳改。后来不是劳改,劳改太野蛮了就把他赶到西方去。这样的事情你不要小看它,它其实对苏联国家形象的损坏是很大的,这是对内的。
对外来说就是苏联的这种大国霸权主义,这种霸权主义不仅是苏联才有的,俄罗斯时代就开始有、沙皇时代就开始有。我们知道俄罗斯人是扩张成性的,这种扩张的政策从斯大林开始,斯大林其实是到了一个极致,他跟罗斯福一起来瓜分欧洲、瓜分世界。那么到后来我们看赫鲁晓夫他也是这样,赫鲁晓夫对中国就是一个大国沙皇主义的态度。赫鲁晓夫对匈牙利就是出兵去干涉,当时波兰和匈牙利出现了要求改革的呼声,他的方法很简单我出兵镇压。后来到1968年出兵捷克,又是镇压“布拉格之春”被摧毁了,后来到了1978年又出兵阿富汗,这一系列的举动,特别是对小国的侵略造成了国际社会强烈的反响,对于苏联的国家形象的破坏那就更大了。
所以,实际上它是一系列这个博弈的成果,其实苏联它也愿意使自己,我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是列宁的故乡、是斯大林的故乡,其实在世界上不仅对于发展中国家,其实对于很多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吸引。
姜声扬:都可以是很正面的。
何亮亮:但是到了后来你看它就变成一系列负面的东西,负面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且苏联的公关是非常拙劣的。它不善于,或者说它没有办法为自己的行为去做一个大家能够信服的解释,比方说把那些知识分子赶到西方去,它不能理直气壮说,我这样做就是对的,对我的国家有利,它不声不响,就把这些人赶走,完了。至于造成什么结果,我不管,但是实际上这个就在腐蚀着苏联的国家形象。
所以我想,当然我们只能求其大概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想到苏联,以至现在的俄罗斯,总是给人一幅粗暴这样一种形象,实际上它就掩盖了俄罗斯,或者苏联时期很多成就。俄罗斯也好,后来的苏联也好,他们比方说除了工业、科技,现在它(余音音对)还在,至于说像文学、艺术、音乐方面,苏联的成就其实是很大的,你比方说肖斯塔科维奇这样一个作曲家,现在在西方都是大家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但是苏联没有从自己这些优秀的文化当中来吸取,把它形成一种正面强大的国家形象。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它社会主义存在了70年,最终它土崩瓦解了。
姜声扬:好,所以我们看到苏联的国家形象,有它自己内部的问题,有它外部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就很关心以这个为鉴,中国国家形象,又该如何去塑造,应该关注些什么地方呢?我们稍候再请何先生为我们做分析。各位观众,我们休息片刻,回头继续《时事开讲》。
(广告)
姜声扬:我们继续《时事开讲》,稍早前我们还是聊到了国家形象以及苏联的国家形象为何整体来说是失败的?但是我们现在来到了重点就是中国的国家形象,在2009年新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如何?我们来看看网民怎么看?
根据我们的网民调查结果,您认为中国的国际形象是如何?认为形象正面,且模式流行化的只占少数4.4%,认为中国的形象逐渐被国家大家庭所肯定的,也只占17.7%,但是认为中国的国际形象敏感、脆弱,容易被个别事件影响占63.7%,认为中国国际形象只是经济强国,但是价值观是匮乏的占14.2%。
再来看看网民的留言,有人说国内的人民和国外人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观点都被舆论和媒体所左右,甚至不同的国家和国民的看法有所区别。并且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面性?请问,中国的形象问题上,究竟出了哪些问题?还是是那些媒体的问题?
中国所处的特殊时代环境导致了国际形象频频遭受敏感性和脆弱性的打击,中国的崛起成为了东西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历史的经验告诉这些国家,一个国家的崛起不可避免的要改变旧有的国际格局。
何先生,您刚才看到民调也看到了网民的看法。我们在谈中国之前,我们来谈一谈刚才提到的是苏联,是中国的邻居。我们再来关心一下目前亚洲的其他国家,中国还有哪些邻居的国家形象值得我们关注?
何亮亮:我先说刚才对网民的意见,我觉得网民的意见还是很准确的,但是大部分人认为中国国家形象是比较脆弱的,就是很容易被某一个单一事件影响,看来这不是个别的,就是很多人有这样一个的感觉,从刚才两位网民的留言也都是很有意思。
中国国家形象前瞻
何亮亮:我们讲国家形象一定要有一个对比,我们刚才讲苏联国家形象为什么是对比的?我们现在来看亚洲,跟中国关系比较密切,或者说邻居的两个形象,一个是日本,一个是印度。我觉得从国际社会,或者说西方社会,总体来看印度和日本的形象都是比较正面的,日本不用说了,就1亿人口,亚洲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我想大部分的西方人是从日本产品它的质量好、创新能力,还有日本非常成功的营造了一些?比方小事情,日本的料理你看在全世界都是很贵的。但是它为什么能够卖的那么贵,人们可以接受?它变成了一个高质量,这个是不容易的,但是它做到了,这是一方面。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如果说你它在文化方面,人们更多的看到,可能西方人看来是觉得很好奇,他可能表现的一些高雅神秘的方面。可是印度又不一样,印度至少它的文化给人一种灿烂,一种多元化的感觉,印度又是西方媒体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而且我觉得很明显,你说中国、印度、日本三个国家放在一起的时候,中国的国家形象跟这两个国家是完全不一样,最难一言以蔽之的,你喜欢也好,你讨厌也好,你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它。
那么我想印度跟中国的相同性更多一些,就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有古老的文化。但是不同的地方也就更大,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我想我相对来说,日本这个国家,它自己内部没有多大的问题,因为它从明治维新以后,它就走上了一个现代化的道路。后来它发动侵略战争,但是二战以后它在美国的卵翼下,它第二次起飞,它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它没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让它的国家形象失分。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1964年在亚洲它第一个举办奥运会,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加分的。当然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
姜声扬:也让中国加分。
何亮亮:印度的情况跟中国其实有某些相同的地方,因为这是个大国,人口众多,而且都在转型期间。印度其实也经常有些各种各样负面的新闻,但是印度好像不像中国,中国的一些负面新闻引起的关注更大一些。印度我想起的比较早的“博帕尔”事件,就是化工厂泄露的事件,一方面有关中印两国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但是由于中国的商品在全世界普及的程度远远大于印度,当然你可以说印度是在软件,或者是宝莱坞的电影这方面它可能比中国是强。
姜声扬:文化方面。
何亮亮:从这里面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比较呢?由于中国产品已经是遍及了全世界,结果面临哪一个产品出了问题,它所影响的就已经是中国的国家形象。比方说去年的三鹿奶粉,它不是对奶粉的问题,西方国家通常不会来吃中国的奶粉。可是中国的食品是在全世界都熟知的,那么人们对中国的食品还有玩具,那是给孩子的,这是很重要的,他们就有疑虑。而这个疑虑会上升到对国家形象的疑虑,它觉得国家没有控制好这一切。当然我们都可以理解,这并不是国家在鼓励他们这样做,正因为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有很多管不了的地方。
但是这样的事情它就会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失分,而且一旦你这个国家形象受到了损害,至少是在这一部分,你很难在短期之内把它弥补过来。而印度就没有类似的事情,其实内部它国内也有,比方说造假酒,吃死人的事情也有,但是它在国际上引起的反响就没有这么大。
姜声扬:因为它卖的产品不够多?
姜声扬:产品不够多是一方面,我想这里面隐约的也还含有西方人对于中印两国先入为主的认知。他们先天的因为中国虽然是一个古老大国,但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而印度是一个所谓的世界最大民主国家,所以印度发生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在中国可能是减分的,可是在印度至少它不会减分,觉得可以原谅,因为过去是一个落后的大国现在在向现代化国家转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很自然,没有必要去渲染。
可是在中国就不一样,他就认为这是你的制度本身导致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说的国际社会就指西方社会,因为对一个国家的塑造,就是这个信息的传播,输入也罢、输出也罢,它主要是由西方来主导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的中国面对的就是一个不那么公平的环境。
日本就不说了,因为日本跟中国现在已经情况不一样。中国跟印度是有的可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国家形象,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使我自己认知的国家形象,和国际社会所认知的国家形象博弈之间,尽可能要取得对我有利的这样一种(形象)。
但是这个问题就很复杂,这里面牵涉到比说有没有普世价值,如果你采取了普世价值,当你违背了普世价值的时候,是不是你的国际形象就会低落、受害?其实这个在中国也是有争议的,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和西方文化它有相同的地方,它也有不同的地方,特别是现在我们看中国在全面的回归传统的文化,对“五四”那种打倒孔家店,已经形成另外一个极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我不需要考虑你外国人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国家形象如何维持一个?中国人总是希望我的形象会比较好,所以这里面大概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姜声扬:是,我们当然也期待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形象能够越来越好。非常谢谢何先生的点评分析,也感谢您收看今天的《时事开讲》,我们再会。
作者:
时事开讲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