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凤凰解读 > 时事开讲 > 正文 |
|
|
10·11时事开讲
主持人:请听时事,现在开讲,欢迎您收看三一重工《时事开讲》节目。在本月的四号到七号在欧洲举行了中欧论坛,那么这次论坛呢,在欧洲的多个城市同时地展开,吸引了上来自各地的上千名专家学者,仅仅围绕着中国崛起之后,欧洲如何加强同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的合作。那么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先生也参加了这样的会议,那么今天我们也请他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次会议的主要的一些内容。你参加了这次会议之后,有什么样的一个感想?
邱震海:对,这次会议首先我们说一下它的规模,它是时间不长四天,从10月4号到10月7号,那么它分两部分,第一个是四号到五号,后面一个是六号到七号,规模这次刚才你说了有一千个人参加,一千个人里面来自欧洲的就有六七百个人来自中国大陆的就去了将近三百个,来自各行各业的,不单是学者还有很多的民营企业家,还有一些是艺术家,还有一些是政府官员,包括我都认识的扬州市委书记也亲自去参加了这个会议。另外还有农民工,很难想象,一个农民工能够正式获得政府的批准,跨越重洋到欧洲参加这么一个非常大规模的一个会议。还有刚才我说的分两部分,四号到五号,六号到七号,四号到五号它是在欧洲23个城市里面举办了46个工作访,这23个城市是分布在欧洲9个国家,那么46个工作访,每一个工作访都也一个具体的议题,比如说欧洲跟中国的媒体上的一些的往来,互相了解,欧洲跟中国在能源管理,在水资源管理,包括一些很专门的,在国土资源的整合方面,在环境保护,在战略对话,包括在妇女对话问题上,社会对话,还有一个是年轻人之间的对话。反正零零种种有46个议题。那么这46个议题其实我们说已经涉及到中国和欧洲在社会层面上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其实刚才你说的,中国崛起,其实我们现在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西方国家,引起一份份疑虑也好,恐惧也好,我的观察几乎这46个工作访每一个议题几乎都已经覆盖到了,都已经涉及到了。你像能源,环境,资源,战略冲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年轻人对话等等。
所以我觉得首先这个规模应该说不但是在中国和欧洲的历史上,而且可以说是在中国和西方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那么刚才我说了,就光是中国大陆就去了将近三百个,这非常了不起,那么一个具体的背景,我们大家可以非常简单地说一下,这是第二次了,两年前有过第一次,那么这第二次规模是尤其大。一个背景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在崛起,尤其最近几年中国发展的速度更加迅速,那么这种速度呢,应该说在包括欧洲美国,日本在内的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引起了或许是疑虑,或者是恐惧或者是敌意。我之所以说疑虑,恐惧,敌意,其实这里面有程度不同的一些区分的。
第一,那就是它有战略政治上的思维在里面,他要遏制你,那么有些是出于一种比较人性的,自然的一些反映。我经常跟我们的中国朋友说,我说我们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一个西方人,如果你现在面临一个非常迅速崛起的中国,而这个国家对你在无论他的产品大量的冲击欧洲市场,或者美国市场,或者它也要跟你一起争夺在这个地球上已经为数不多的能源和一些资源,它要跟你,而且你的发展也会在未来相当程度上对世界全球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那么作为发达国家的人,他自然也有些疑虑,有一些猜疑。
而且很多西方国家人士,他只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是在一个拿他们的话来说,是再一个社会和政治体制相对还不是非常透明的情况下,所以他对你未来感到有一种不可知,所以不知道一个2030年2050年的中国会发生什么样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认为它这是完全具有敌意,这是一种非常自然人性的反映。那么这一部分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不是对抗,需要的是大家坐下来心平静气的,首先是沟通,各自介绍各自的情况,也许中间有一些误解,有一些差距,大家可以缩小,可以消迷。那么也许大家可以共同抱着建设性的办法,我们把中国的崛起看成是世界上一个新的国家的崛起,这是会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会改变人类的一种国际的一种秩序和格局,那么这是我们面临的共同的一种挑战,如果抱着这么一种心态,那么就一定能够从目前的挑战当中寻找这种共同的答案,共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觉得这个是这次中国和欧洲论坛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当然未来跟美国,跟日本,富有战略敌意的那部分当然要撇出,当然我想即使有在战略敌意的那部分,其实也是可以把它里面用一种结构主义的一种分析方法,把它一步一步地解析开来,哪些是可以大家沟通的,哪些到最核心的那一部分,是大家所互相进行毫不退让的一些斗争的。但是我想大部分的东西是出于人的一种互相的不了解,或者自然的人类的一些反映而引起的。所以这个是首先是中国崛起,我记得这里面这次会议,我再提一下,它是中欧双方的两个基金会在中国方面是香港的基金会,在欧洲是法国的基金会发起,然后中欧双方的大学,比如说中国有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在欧洲也有一些大学,同时是得到中国和欧洲双方政府的认可。
比如说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张启越,中国驻欧盟的大使官成远,这都是亲自来祝贺,同时张启越大使还担任了第一场讨论会的一个主持人,那么欧洲方面也是获得欧盟委员会的支持,欧盟委员会派了官员也来进行祝贺,所以它是一种社会层面的,非常广泛的对话,同时又得到双方政府的一种认可,我想这个是在中国崛起给世界造成的冲击方面,里面有一位学者发言我觉得非常受启示,他说中国现在这个迅速崛起,它给世界造成了一种冲击波,完全已经超过当时只占世界人口2%的日本,进入工业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进程,给世界造成了一种冲击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不是对抗,更不是一种猜疑而是大家要以建设性的方法坐下来,世界要以更加务实理性的态度来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以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去了解世界,向世界来解释,这就是对话。
那么对话其实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解释双方的立场,第二个呢,当然在解释过程当中,就试图要改变对方的想法,但是改变对方的想法的同时,其实你也改变了自己,比如说欧洲人跟中国对话,它在,其实他也是通过跟中国人对话,他改变自己原来的一些想法。那么中国人希望通过跟欧洲人对话之后,也希望一方面改变欧洲人的想法,同时也改变中国人自身的一些想法,我觉得这个非常关键,在没有进行对话之前,我们看无论中国跟西方的哪一部分人,其实坦率地讲,大部分的欧洲人,大部分的中国人原来都是处于那种生活在自己的那个世界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自己的话语系统,用自己的可以说是固定的一种成见,乃至偏见来看对方,那么这样的话,肯定是造成了误解,误解最后积大了深了,就最后造成一种对抗,而社会层面上的误解,积聚的深了,上升到政治层面,它就会变成一种互相的敌视政策。
所以我认为这种对话本身在社会层面上,尤其刚才说的,46个工作访,涉及到中欧双方的各种不同的议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会上另外有一位学者用了一个词语,给我也很受启发,他说这是一种旅程,这种旅程第一个含义就是比如说将近三百个中国学者,从路远迢迢,从北京,包括各地跑到欧洲,这是一种遥远的旅程,包括很多人第一次到欧洲,很多跟中国对话的欧洲人,他也是第一次开始接近一个中国,这是第一个从物理或者地理层面上的接近。
第二个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接近,你是在寻求一种新的目标,是吧,一种旅程。那么它也用了一个例子,他说我们平时自己出去旅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旅行社的方式,那非常简单,旅行社一切帮我们都计划好了,旅程9天,8天是什么,还有一种就是不是用旅行社是我们自己去探索我们拿着一本地图,我们到处去找,一定会有不像旅行社自己事先给你设定好的那种方式。一定会遇到很多茫然的一些所谓的茫点,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你是在慢慢的在寻找一种新的方向,所以我认为这个本身对话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这种旅程的意义,其实也是代表了一种双方增加了解,而这种增加了解,不但是在中国崛起这个层面上,大家增加彼此了解,消迷一些互相的猜疑,同时也是一种文明的,文化的一种接近。
编辑:
李新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