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BC总裁:英国要搭中国顺风车

网友评论 ( 0 ) 2016.01.08 第46期

日前,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以基建为主的“一带一路”对外投资战略有了金融的强有力支持,两者的有机融合将拉开中国对外投资和金融外交的新时代。

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点,各国都在摩拳擦掌,希望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分享中国新的改革开放红利。作为首个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发达国家——英国自然不会错过这次机会。在英中贸易协会(CBBC)总裁傅仲森(Stephen Phillips)看来,英国是最支持中国对外投资战略的国家,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给了中国和英国企业联手并进共同开发全球市场的绝佳机会。

并不隶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何英国会如此积极地支持和参与中国主导的对外投资战略中来?未来英国将在“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和英国企业联手开发全球市场究竟是雄心还是妄想?带着这些问题,凤凰评论《高见》专访英中贸易协会(CBBC)总裁傅仲森(Stephen Phillips)。

访谈嘉宾:傅仲森(Stephen Phillips) 英中贸易协会(CBBC)总裁

凤凰评论《高见》特约访谈员:葛羊

一.英国要搭中国发展顺风车

凤凰评论《高见》:为什么你觉得“一带一路”对外投资战略对英国很重要?

傅仲森:“一带一路”战略直接涉及全球63%的人口、近30%的经济总量、26%的面积,如此大的体量,它将间接对全球的经济、贸易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力,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一带一路”都是讨论热点,我们没有理由袖手旁观。

五年前,我所在的英中贸易协会就开始关注中国西部地区的投资机会,尤其是新疆等地。我们有1000多家会员企业,我们不仅仅帮助他们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寻找投资机会和消费者市场,我们还帮助他们深入内陆,到二、三线城市、西部城市去挖掘潜力。

今天中国提出更宏大、也更加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则是要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这将是一个远超中国本土的消费和投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我们希望能够搭上这趟顺风车。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明天就能看到它所带来的经济成效,这需要长期的经营。

凤凰评论《高见》:英国有什么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做法吗?

傅仲森作为创始成员国参与亚投行的建立,便是其中之一。

英国是全球金融服务的领军国家,伦敦金融城是全球金融服务中心,全球最佳银行、借贷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在这里办公,我们可以帮助亚投行提升金融服务的专业能力、帮助中国打造更具活力和健康的金融体系。

凤凰评论《高见》:从英中贸易协会来说,可以从“一带一路”战略中寻找到哪些机会?

傅仲森特殊的岛国地理和文化环境使英国打造了全世界领先的海洋经济,我们可以在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寻找到很多的参与机会,可以贡献很多相关的人才、也能够推动中国的海洋经济迅速发展。

举个例子,CBBC不久前在福建新开了一个办公室,就是我们看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前景。福建是中国的海产品出产大省,我们打算帮助福建引进英国先进的渔业和养殖业,尤其是对接英国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升福建海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当然,渔业和养殖业只有规模效应,才有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规模效应带来高密度则是滋生“病菌”的温床。如何能够更好地平衡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同时又打造健康的渔业,英国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我们愿意和中国的同行分享。

凤凰评论《高见》:那么陆上丝绸之路,英国方面看到了哪些机会?

傅仲森:陆地上的“一带一路”机会当然更多,沿线国家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机场、港口、铁路等等,还有电缆、光纤等信息化高速公路建设,英国擅长工业设计和项目管理,我们还有大量法律、金融的高端人才,这都是大型跨国项目必备的储备。

我们在2015年出版了第一份关于英国参与“一带一路”的报告,在其中我们重点摘取了7个领域,是未来中英两国企业可以合作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和交通业、农业、能源、电子商务和健康产业。

凤凰评论《高见》:能再详细介绍下么?比如建筑业?

傅仲森以建筑业为例,中国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工程承包商,他们的业务遍及全世界。他们最大优势就是规模效应,相较于其他的国际工程承包商而言,中国的承包商是“巨无霸”。他们还有中国政府的支持,这都是中国企业的优势。当然,除了规模经济之外,中国还有一个巨大优势:就是商业化的能力。任何一个创新的概念,中国能够很快地把它推向市场,获得商业上的巨大回报。

英国的优势则在于工业设计,英国素来以创意产业和设计闻名于世,此外还有法律、金融等配套服务型产业的配合。以健康产业等为例,这些产业多是知识驱动,需要创意、设计和创新,这些都是英国所擅长的。

我觉得中英两国的企业在未来有着很多的合作机会,两国企业应该联起手来在全世界做生意。

二.与中国合作,英国比欧盟更诚恳

凤凰评论《高见》:习近平主席去年十月访英,提出中英要建立“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如何解读这个提法?  

傅仲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英国商界的很多人都非常激动,他们可以在中国进行更广泛的商业活动,同时更多中国人来英国做生意。

2015年对于中英两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年份。首先,卡梅伦首先成功竞选后便表示期待在未来的五年打造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随后习近平主席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对英国愿意做对华最开放西方国家的认可;而后在两人的会谈中,卡梅伦首相再次表示英国愿意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好合作伙伴。

这对于中英两国的经贸往来、投资发展都是巨大的利好。英国方面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示好,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对中国的开放和欢迎。我以欣克利角核电站的建设为例来说明,核电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能源枢纽,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因此很多国家都是关起门来自己发展核能,但是英国却在核能领域欢迎中国的参与。在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昂贵的工程”的核电站工程上,中国将持有1/3的权益。

我相信未来还会看到更多的中英两国携手、共同完成的项目。

凤凰评论《高见》:就在习近平主席结束对英访问不久,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相继访问北京,如何看待中国、英国和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国家,这三方的敏感三角关系?

傅仲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我认为,就像你刚才提到习近平主席用“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来形容中英关系,这里的描述词比中德关系和中法关系要多得多,言下之意,就能说明很多问题。此外,我也来自欧洲大陆,我更了解欧洲各国的想法,他们想和中国建立更广泛合作的需求不如英国来得诚恳。

当然,关系远近并不会影响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互访。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公司,在全球化时代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希望赢得更多的客户,各国政府也是绞尽脑汁帮助他们,这时候政治上的引导和风向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 PPP模式需兼顾大众利益

凤凰评论《高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之际,民间资本也成为基建的重要融资渠道,进而引发对混合所有制(PPP)的关注,你作为PPP方面的专家,有什么建议?

傅仲森因为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巨大,所以投融资往往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仅靠传统的融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巨大的资金需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主体的混合所有制投融资渠道便是关键。

但同时,混合所有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因为它背后涉及到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利益分担和风险分担。公共部门并不会考虑太多的利益,它更多是社会责任驱动,而私营部门则是利益当先,你不可能让企业家去做明摆着要赔本的生意。

从纯公有制到混合所有制,这中间的转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利益和风险的平衡。

凤凰评论《高见》:是不是PPP带来的麻烦大于它的贡献?

傅仲森当然不是,PPP并不是只有麻烦,它对于政府部门有着很大的益处:当财政遇到困难的时候,PPP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政府财政困难的办法,可以引入私人资本来完成公共项目,比如路桥建设、学校医院的建设等;这对于私营部门来说,也是一个打破“玻璃门”,拿到大项目的好机会。

当然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有利有弊,利的方面:过去靠财政的力量,十年都不一定能够把地铁修到家门口,那么PPP引入私人部门资金,地铁修通了,出行方便了;那么弊的方面,就是票价和相关的服务都要收费了,支出也会相应增加,建学校、医院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PPP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30年前农村责任承包制就是PPP在中国的开端。90年代,我还在英国的银行业的时候,跟中国打交道就发现,很多的水电站、废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都是公私合营。那么现在有何不同呢?唯一不同就是混合所有制的范围扩大了,规模远超过去,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的建议是,当要采取混合所有制的时候,政府和私人资本都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等各层面来全盘考虑,政府不能仅仅为了要资金解决财政问题,就将本来应该承担的公共设施建设转包出去,私营部门也需要对风险进行把控,同时要兼顾大众利益。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高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