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锁定竖排方向

 

赵磊:避免“边缘化”,香港经济需要新方向

网友评论 ( 0) 2016.06.22 第72期

一段时间以来,号称“亚洲国际都会”的香港,一直在为经济低迷寻找出路,特别是随着内地北京、上海、广州、东北部、中西部五大会展经济带的崛起,如何重振香港经济也成为焦点。全国政协常委、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在香港《明报》发文认为,发展会展产业是适合香港的一剂良方。香港应该促进会展业“互联网加会展”模式的转型与升级,保持国际会展中心的地位并走在世界前列。

访谈嘉宾:赵磊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主任

凤凰评论《高见》栏目访谈员:陈白

凤凰评论《高见》:随着大陆经济的不断崛起,香港的经济地位似乎在日益边缘化,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座金融之都、贸易之都也似乎在逐渐褪色,转型也迫在眉睫。你如何看待香港经济未来转型?

赵磊:香港经济,其实不是被中央政府或者中国其他城市所边缘,目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还是自我边缘、自我孤立。但是,这个自我边缘、自我孤立也不是香港的主观行为,而是一种客观现实。为什么?

首先,这是全球经济转型一个阶段,所以香港需要要接受阵痛,任何经济都有成长周期,这个必须要承认。在经济下行趋势来临之时,寻求结构转型是未来重新崛起的突破口。

曾经内地需要香港的港口,香港的企业,香港的金融……借助香港桥梁,香港发挥了不少重要作用。但是,确实就目前来说,内地的城市也好,自贸区也好,已经到达了相当的水平,同样也具有不输于香港的区位优势,同时在地理位置、人口规模上更胜一筹,那么香港必然就不如以往那样受到大家关注了。

凤凰评论《高见》:经济问题是不是与民众始终未能取得社会文化等一致的认同有关系?

赵磊:我们从经济意义上来看,香港与内地在社会文化上的冲突确实也倒影到经济的运行中。比如说为什么投资少了、游客少了,购买力少了,当一个城市变得“不友好”、“不包容”了,她的活力和动力自然会受到影响,这是香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凤凰评论《高见》:以往我们问的许多,是中国经济转型向何处去,在中国全局视野下,香港作为曾经重要的桥梁,你认为,其经济转型向何处去?

赵磊: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香港都成为大陆与世界的桥梁,有其格局和优势,现在香港其实依然可以借势大陆开放的政策,比如说可以对接海上“一带一路”,对接东盟。这方面香港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具体说,从以往的金融角度看,香港是国际化企业总部的基地,也是一个中央国有企业走出去海外的第一站。那么东南亚有很多中国企业,在当地发展也发现很多商机和机遇,可是他们很容易遇到融资困难。而当地银行(大多是私人银行)不会也没有能力提供那么大规模资金的支持,而国有银行目前在这些国家的网点包括金融服务还是相对有限,所以中国企业需要资金支持,这个需求是硬需求。

就此,香港的金融服务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完全可以进一步拓展开来。今天的金融优势,最终还是跟着企业走的,跟着项目走的,东南亚依然有很大的金融需求,可以成为香港金融拓展的方向。只不过,原来香港金融做的都是大单、大客户,现在需要有一些调整,要做一些小单、小企业。其实,国内的几大行也好,互联网金融也好,都在往普惠的方向发展,香港的金融优势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凤凰评论《高见》:金融之外,贸易合作也是香港以往的区位标签,但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带兴起之后,香港的贸易合作优势也被认为被削弱。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近日就建言香港可以大力发展会展业。你怎么看?

赵磊:可以说,发展会展经济这是一个潮流,是“服务业占比上升”时代潮流的具体表现。服务业包括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教育培训等等,其中会展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会展经济要服务于贸易,要能够吸引人才、集聚人气。

香港现在到底缺什么?其实最终缺的就是,精英人群以及优质项目的流失。而会展经济能够弥补这个漏洞。会展经济带来的效应,第一个是收益的问题,这个不必多说。第二个是香港需要重新吸引人才、集聚人气。

但是,发展会展经济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说,北京怀柔就是重点打造会展经济的,因为它依托于APEC峰会留下了诸多现代化会址,这些硬件极具优势,但是遗憾的是依然遇到瓶颈。虽然定位很精准,但是怀柔的会展经济并没有做得特别好,因为会展经济得有条件,要有现代产业支撑,要有服务配套,服务配套不仅指硬件,还包括软件在内。比如,服务人员的服务效率、开放水平、商业意识、国际化视野、品牌自觉,这些都十分重要。为什么香港很适合发展会展经济?因为香港完全具备以上这些特质,特别是国际化的优势。

凤凰评论《高见》:会展经济是否能成为香港经济的下一个新风口?

赵磊:这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会展经济的关键要素不单单只是开会,而是要把经济做活。

那么,如何做活?在会展结束以后一定要有项目落地,不是人来开会、吃饭、旅游就走了。中国内地有很多会展,但是项目落地很弱。香港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很多项目在香港落地很难,甚至不需要在香港落地,但是可以发展“在香港办展、在内地落地或在‘一带一路’沿线落地”的模式。通过会展经济,香港完全可以成为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的孵化器、催化剂,换句话说,香港不一定非要去生产面包,但它可以提供面粉,或提供生产面包的机器。

凤凰评论《高见》:这个孵化器和以往的桥梁有什么不一样?

赵磊:以往的桥梁更多是通道作用,发挥的是物理反应,但孵化器、催化剂的作用意味着重在“资源整合与转化”,发挥的是化学反应,真正把香港经济与大陆经济融为一体。

其实,在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其容易产生一种误解,比如说上海建自贸区、广东建自贸区是对香港的“排挤”或“替代”,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上海建自贸区,并不是要把上海建成下一个香港,而是要在上海自贸区内积累金融开放的经验,并将这个经验复制、推广到其他中国城市。按照这个逻辑,天津自贸区的发力点是租赁、东北亚,福建自贸区的发力点是两岸经济,广东自贸区的发力点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等。可见,每个城市各自的工作重点是有针对性的。都不是为了让某个城市在金融上超过香港,都是一奶同胞不会顾此失彼,手心手背都是肉。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家要发挥错位竞争优势,不存在主观上相互挤压的问题。

那么香港的传统优势是贸易、金融,但是在新的经济周期,香港的定位是什么?香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什么?所以刘长乐提出一个建议就是会展经济,会展经济是一个方向,延伸下去就是要成为孵化器。

凤凰评论《高见》:就是通过孵化来利用香港那些潜在的优势。

赵磊:对,会展经济做到了第一步,就是把精英、把企业、把项目请到香港。那么第二步是什么?就是这些项目要进一步孵化,要精准地对接资源。但是,如果香港对内地没有了解的意愿和能力,对丝路沿线没有了解的意愿和能力,任何高大上的定位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目前,香港的国际化和影响力依然是其他国内城市难以超越的。但是这些优势,如果不孵化、不转换,特别是如果产生了“宠儿”的“优越感”,比较优势是不会成为竞争优势的。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责编:熊志 pn024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