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力量当从全方位呵护过渡到适度调控,为市场自发的良性调节留出必需的空间。唯有如此,石油巨头才会重视市场声音,俯身为民众利益所想
石油巨头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据报道,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凭借其市场垄断地位,一方面以低于国内成品油税前价10%的价格向海外市场出口,另一方面又在国内谋求成品油提价。如此“内外有别”的油价着实让人费解。
此前,石油巨头对成品油海外贱卖的辩解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国内“税费”较之国外偏高,不能以含税价格直观比较;其二,国内人工与物流成本便宜,吸引外商将中国视为成品油加工地。以中石化为例,其来料加工的成品油贸易约占到出口量的20%到30%,由此拉低了成品油出口的整体价格。
普通消费者对此中玄机或许了解得并不明晰,但他们的切身感受却是成品油价格接连上扬。作为“旱涝保收”的既得利益者,中石油与中石化却表示,“企业尊重政府的定价机制”,将高油价责任推给了政府部门。
的确,我国成品油市场目前受到了过多的行政干预,以往及现行的定价机制就是一个典型。根据现有定价标准,国内成品油的确应该提价。然而,这一定价公式只是体现了行政部门对垄断油企的体恤,但却与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现状相去甚远。一方面,国际油价取决于其自身供求并和当地投机因素关系密切,与一半自给的国内市场相关度并不是非常高;另一方面,改进后的公式未摆脱成本加成思路,而垄断油企的炼油成本并不公开,这相当于供给方拥有了最终定价的遥控权。畸形的定价公式让石油巨头赚得盆满钵满,继而又在海外市场寻求新的支撑。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3月成品油的出口量为264万吨,同比上扬了70%以上。当然,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海外,成品油售价不可能再有所谓的公式指导,国内巨头只能入乡随俗地以供求平衡价格示人,有可能低于国内现有定价。
在商言商,追逐利润最大化是市场化企业的经营目标。然而,石油巨头并不是普通的商业企业,以其国有央企的属性而言,它们的真正股东是全体国内民众。然而,其利益指向却是南辕北辙。
价格高企,供求不匹配依然成为成品油市场的两大顽疾。对此,行政力量当从全方位呵护过渡到适度调控,为市场自发的良性调节留出必需的空间。唯有如此,石油巨头才会重视市场声音,俯身为民众利益所想,成品油市场乱象才可能真正消失。(原载5月6日《南方都市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马红漫
编辑:
霍默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