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一不小心就又是一场“癔病”
2010年05月04日 08:41燕赵都市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邓海建

甘肃省陇西县一所小学68名学生自4月23日出现不适已10天。2日,陇西县首阳镇卫生院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诊断均为:群体性癔病症。但至于由什么引起,还有待相关部门的调查。(5月3日《中新网》)

“群体性癔病症”是一个很容易让人闭嘴的说法。只要不死不伤,“癔症”就是不明原因或不便明说原因疾病的“牙防组公章”。好在“癔病”虽然怪异,但终究不是蛊术,还是一种可以被科学验证的症状,起码它是精神障碍,且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那么,陇西68名学生的“癔病”为何令公众深感迷雾重重呢?

最简单的一个悖论:“癔病”虽奇,但总是由强烈的心理应激引起的,比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等——可是,既然相关事件“由什么引起,还有待相关部门调查”,也就是说,原因都未明,又怎么早早就给其下了“癔病”的判定?其次,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相关技术人员表示,“经过检查,这些孩子的神经系统都好,但淋巴细胞偏高”,从医学常识来说,淋巴细胞偏高,多是人体对外界毒素或病毒入侵的一种自然免疫反应,而“癔病”属于纯粹的心因性精神疾病,怎么会有此般表现?更为关键的是,既然是“癔病”,又怎么可能由正在校园做早操的小学生都闻到一股刺鼻的像“农药”一样的气味引起?

在专家与卫生部门公信力日渐消弭的当下,若不能从科学实证与经验逻辑的层面回答好这些基本问题,群体性“癔病”的诊断恐怕会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

“癔病”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公共事件“癔病化”。我们应当还记得2009年著名的“吉林化纤癔病事件”,彼时,对吉林化纤工人“集体中毒”事件的正式叙述也是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群体性癔症”,这也许描述了结局,但未必猜对了开头;今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岐石镇坑仔学校小学生在接种乙肝疫苗后46名学生出现自诉“头晕、恶心、乏力”为主的不适症状,疾控等相关部门专家作出的初步回应也是“怀疑是‘心理作用’引起的”……这些心因性“癔病”的结论,挑战了民众的智慧——诡异的是,这之间并不需要辩论与博弈,也不需要对话与沟通。在一些情况下,“癔病”在“癔病化”的危机公关中沦为一块遮羞布。

人吃五谷杂粮,当然会生病,闹出点“癔病”也不是奇怪的事情。但问题是,群体性“癔病”,尤其是其间还掺杂着让人浮想联翩的蛛丝马迹,恐怕更应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然,让好好的“癔病”蒙羞不说,还很可能传染下去,继续成为下一个公共事件的“通关密语”——至于真相的缺失以及由权威失信所发酵的社会情绪,沉淀之后会不会酝酿成一场社会性“癔病”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邓海建   编辑: 霍默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