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龚爱秋
成都中心城区拟控制机动车增长总量,今日将听证“限制上牌+专段号牌+外地车收费”的控制政策。其中限制上牌方案提出,2010-2011年度9座以下小车日均上户限额为241辆。而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都日均新增机动车近1500辆,其中9座以下小车上牌量为1200辆左右。此举意味着,限车方案一旦实施,小车的上牌数量将缩减不少。
毋庸置疑,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源在于机动车的增长超过了道路承载能力,机动车可以无限膨胀,但道路资源却不能无限“扩容”,因此采取限车、限行等办法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是必要选择。尽管这些办法可能会伤及部分人的利益,给出行带来不便,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每一位公民都必须忍受这样的“阵痛”,才能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上享受公平的权利。
问题是,此次限车听证方案甫一公布,反对之声盖过赞同之声。有网调民意显示,超六成网友
并不赞成这三种方案。其实从听证方案最初在社会上流传,市民就闻风而动排队买车来看,我们不难预测到这样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以提高生活品质成为一大流行趋势,每天1200辆左右的上牌量突然锐减为241辆,似乎来得有点陡有点急,一时让人难以接受。当然,限制上牌等同于限制买车,限制买车也等同于限制经济发展,因此在“241”这个数字上,有关方面还可以考虑考虑。
在专段号牌上,方案没有限制数量,但限制专段号牌车辆白天进入中心城区。根据目前的情况看,买车族主要是中心城区居民,如果买一辆这样的专段号牌车只能在三环路外跑,缺乏实际意义,停车也是个问题。站在科学管理人性化服务的角度看,如果将“白天限行”改为“高峰期限行”,似乎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对外地车收费以控制城市机动车总量,国内一些城市早已推
行,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收费只是一种经济调控手段,真正要让外地车停泊在主城区以外,一是要有相应的停车场和管理措施,二是收费水平要远远高过车辆在郊外停靠所缴费用,否则外地车辆不会因为多交几十块钱而“止步”城外;三是车主把车停泊城外后,当地要有便捷的换乘交通工具。
绿色生活,低碳出行,最重要的是加大公共交通投入。据媒体报道,虽然北京采用了单双号限行,但目前北京有9条已经在营运的地铁线,公交车超过2万辆,出租车则有6万多辆。而成都地铁尚未开行,公交车数量只有近5000辆,出租车不足1万辆。要完全限制汽车增长,对于目前的成都来说,条件和时机都不十分成熟。因此有关方面还应做的工作包括: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开行交通车;鼓励“有偿拼车”,提高机动车使用效率;科学规划,增加公交车和出租车数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龚爱秋
编辑:
霍默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