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伟:公共预算不应被“专业特权”笼罩
2010年03月15日 10:38辽一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漫画 聂晓松

本报评论员 刘兴伟

针对预算报告难读懂等问题,近日,有记者对话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财政厅厅长王文童。他表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每个人都能懂,预算报告也存在专业问题,所以不需要每个代表都能看懂。(3月14日《新京报》)

公共预算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位财政厅厅长没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他说“财政本身是门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家都能懂吗?专业不同,一些代表不了解、看不懂,很正常”;又说,“如果来一个朋友,一起吃饭了,能细化到哪些是你吃的,哪些是你朋友吃的吗?现代社会,数字是从精确化到越来越模糊化的过程,现在这个世界很多东西就是靠模糊化支撑着的。”

的确,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比如道德、文艺作品等,但是最强调精确化的东西恐怕便是科学。既然财政本身是一门科学,又该如何“模糊化”呢?能够“模糊化”的科学多是伪科学,能够“模糊化”的行政管理也大多暗藏着腐败。

公共预算绝不是越模糊越好的“请客吃饭”,因为预算不是无关紧要的数字汇总,而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正如历史学家乔纳森·卡恩在《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中指出,公共预算不仅仅是政府资源配置的简单技术工具,更是作为现代社会中维持一个负责的民主政府之关键所在。

政府在一段时间内准备做什么事情,调动了多少公共资源与公共财政,谁能从政府那里得到公共财政提供的好处,谁又承担了成本,这些事情与每个公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不应该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更不该是一种如“相对论”一样的“小众”科学。

公共预算必须具备公众性,如果公共预算成了只有制定者自己能看懂的条目,那么公共预算就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更不足以称之为“科学”。其实,财政官员拿出“相对论”说事儿,更像是在堵民众参与预算监督的嘴。似乎没有点儿专业素养,民众便没有权利去对公共预算说三道四。

这不仅让人想起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将公共预算形容得如相对论一样艰深晦涩,无非是想证明人民没有监督公共预算的条件,那财政部门又打算如何“创造”这个“条件”呢?

给公共预算戴上“专业”的大帽子,又一味地强调“模糊化”,实质上便是给少数人以解释的“特权”,我们不妨称之为“专业特权”。事实上,以“专业”为借口阻碍民众监督的思路在官员中并不少见,再辅之以“不能说得太细”这样的“模糊化”处理,公共事务便有了被一些官员“信口雌黄”的条件。

我们不否认确实存在“隔行如隔山”的情况,但是诸如公共政策、财政预算、法律法规等不该仅属于“专业人士”,更不该“模糊化”。政府要给予民众监督的权利,更要给予监督的便利,公共预算的开放性和服务性不该为“专业特权”所笼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刘兴伟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