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2日,本报曾就屡屡引发社会热议的“殡葬暴利”现象发表社评,指出殡葬暴利不必简单地归结为垄断使然,只有从政府义务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最终找到消除殡葬暴利的治本之策。基本的、全程的、免费的殡葬服务,应当作为政府对公民的临终关怀义务。
民政部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从重点救助对象起步,逐步扩展到向辖区所有居民提供免费基本殡葬服务,实行政府埋单”。尽管这里的“政府埋单”暂时还必须从有条件的地区,从重点救助对象起步开始尝试,但是将殡葬作为公共服务、政府义务的理念正在得到确立和兑现,这一点让人欣慰。
“从摇篮到坟墓”全程覆盖的国民福利体系,曾经被认为是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但是,随着民本执政理念的确定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一个覆盖全体国民和生老病死方方面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起来。从经济永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完备的社保体系也是鼓励民众消费拉动内需的必要前提。社会权利的实现,就公民、社会和国家而言,没有此消彼长,只有多方受益和全面共赢。因而,当义务教育、全民医保、养老保障等逐一由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为永别人间的公民提供“后事关怀”并不存在难以接受的认识门槛。
相反,越是应有的权利不彰,越是会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乱象丛生。从2004年至今,殡葬业连续五年跻身国内十大暴利行业,且一度排名前三。殡葬暴利何以产生,殡葬暴利如何消除,这一直是让社会焦灼的话题。除了不值一驳的“社会攀比导致暴利论”之外,一个很有代表性甚至堪称“主流”的看法是,垄断导致暴利,消除殡葬暴利必须先消除殡葬服务垄断。那么,殡葬市场向社会资本开放能否消除暴利问题?幼儿教育是市场化的,可是“天价幼儿园”反而更让家长负担不起。房地产市场不乏民营资本的身影,然而民众依然无从摆脱为了一处蜗居而当房奴的命运。
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症结恰恰在于过度市场化,殡葬暴利的根本原因也正是政府责任不到位所致。从民众的角度来看,就是应有的权利没有落到实然的状态。此次民政部将“政府埋单”确定为殡葬改革的重要方向,所要强调的正是政府义务和民众权利的归位。在方向正确之外,“政府埋单”的承诺当然需要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但比这个更重要的,是重新征集民意,确立基本殡葬服务的环节和内容。按照现有制度规定,遗体运输、存放和火化属于基本殡葬服务,但是显而易见这样的规定残缺而不近人情。也正因为如此,骨灰盒、墓地等额外项目才成为宰割民众的摇钱树。
基本殡葬服务不仅需要免费,而且必须完整,否则就有可能为暴利留下制度后门。当然,政府埋单的基本殡葬服务也应体现“基本”的属性,这样既可以防止增加公共财政的负担,也可以满足部分民众自由选择服务的权利,并由此满足商家提供差异化服务以谋取合理利润的愿望。借由改革之手,让“死不起”的怪现状淡出历史,让劳作一生的公民安详辞世,让这片国土上的每一个人都胸怀平静而坚定的信念。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其实无非是由生至死的种种权利。社会在发展,权利在生长。与之对应的则是政府义务和责任的扩容,而政府义务和责任的落实则是解决不少社会问题的钥匙,比如入学、就医、住房。这把钥匙,是不能丢弃的钥匙。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周东飞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