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塞缪尔·亨廷顿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文版封面
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读后感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系 许少民
【I】亨廷顿简介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是美国乃至世界政治学界的巨擘——亨廷顿——的大作。在60年代末,亨廷顿就以《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本书而闻名全球,并被尊奉为政治学界的天才(41岁就完成了这部精彩的著作);同样,在90年代初,亨廷顿又由于一本倍受争议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国际秩序的重建》而身名大噪。
根据国内一份刊物的报道,亨廷顿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三条主线:
第一:“亨廷顿鄙视理性选择理论。在其第一本重要著作《士兵与国家》中,亨廷顿就认为必须把人类本性中的非理性、虚弱、邪恶当作既定的和想当然的事务加以接受,并作为决策和行动的前提。”【1】
第二:“亨廷顿是一个传统的保守主义者。他认为真正的保守主义是维护既有的,而不是去追求未拥有的。亨廷顿的保守主义体现在他对秩序的强调上。”【1】实际上,亨廷顿60年代的名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就是专注于“秩序”研究的一个例证。同样,他在《第三波》的前言中说到:“我以前对政治变迁的研究,即《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把重点放在政治稳定的问题上,我写那本书是因为我认为政治秩序是一件好事。”【2】
第三:“亨廷顿又是一个坚定的现实主义者,他的现实主义来源于对其它文化因素或非理性因素的强调。他一直以一种最富有悲剧色彩和最悲观的方式主张美国加强自身的军事和情报能力,以便保护自己。”【1】说亨廷顿是坚定的现实主义者,更多的是体现在亨廷顿90年代倍受调侃的名著——《文明的冲突与国际秩序的重建》,以及他的另外一部著作——《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挑战》——之上。尽管作者在前一部著作的背后忧心忡忡的写道:“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3】,但是他那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指导原则”让人觉得他的现实性十足。
在我看来,亨廷顿具有敏锐的问题嗅觉,其能够在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局势中捕捉到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在60年代,在欧美学术界探讨现代化甚嚣尘上的年代里,在传统现代化理论已经深入学者灵魂的年代里,亨廷顿也独辟蹊径,在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挖掘到独特而且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观点。正是由于其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了“强大政府论”,以及对“政治秩序”的强调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权威;同样,步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然有一些学者开始谈到“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情况,但是真正彻底的,系统的研究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却只有亨廷顿。作者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70年代之后重新在欧亚、拉美地区出现的民主化浪潮,并做了深入的剖析。客观而言,《第三波》这部著作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其方法论也浅显易懂(4W1H—What?Why?How?Howlong?Wither?),但为何只有亨廷顿捕捉到这个潮流并加以研究呢?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从侧面体现了亨廷顿的学术功力。同样,亨廷顿于1994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国际秩序的重建》尽管倍受争议,但是任何讨论的学者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即在冷战后的世界里,“文明的冲突”的确存在而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而为什么又是亨廷顿把握住这个机会?答案不言自明。今之中国学者猛烈批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但是殊不知,我们的学者连被人关注与批评的资格都没有。
《第三波》尽管不是一部很高深的著作,但是它依旧有许多的问题值得研究,而如果尝试将这些研究放入亨廷顿的学术体系中去进行比较研究,或许我们可以发现另外一些重要的结论。
【II】《第三波》内容简介
《第三波》探讨的是二十世纪后期一项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全球性政治发展:即大约有30个国家由非民主政治体制过渡到民主政治体制。其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1990年间这一波民主化浪潮的原因、方式及其直接后果。
具体到此书的结构,其分为六章。第一章回答了“什么(what)”的问题,是对于全书研究对象的提出和说明,包括对民主含义的限定以及对民主化带来的问题的思考。第二章回答了“为什么(why)”的问题,探讨了民主化呈波浪式运动的原因,重点则是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找出第三波民主化的五大肇因,即合法性的衰落、经济发展和危机、外部势力的新政策、示范效应或滚雪球【4】。第三章回答“如何会这样(how)”的问题,把第三波转向民主化的威权政权分为3种,即一党体制、军人政权和个人独裁。然后根据第三波民主化政权中执政集团与在野或反对集团的互动关系,概括出这样三类变迁过程:一是变革(transformation),即威权政权实现自我改造,由执政精英推动走向民主化,这样的政权最多,有16个;一是置换(replacement),即威权政权垮台或被推翻,这样的政权有6个;二是转移(transplacement),即执政集团与反对集团成妥协,采取联合行动走向民主化,这样的政权有11个。此外,他也提到了一个例外模式,即像格林纳达和巴拿马那样由外部势力干预而带来的民主化。第四章继续回答“民主化过程的特征如何”(how)的问题。他提出了“妥协、选举、非暴力是第二波民主化的共同特征”【5】的观点。第五章则回答新兴民主政体“如何持久”(howlong)的问题。既然民主化浪潮有明显的进两步退一步的规律性,第三波民主化出现了这个征兆,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回潮的问题呢?他为此总结出了新型民主政体可能碰到和必须而对的3类问题,即:转型问题(transitionproblems)、情境问题(contextualproblems)和体制问题(systemicproblems),并且还花费大量笔墨探讨了前两类问题在第三波民主化过程中的处理方式及重要性。第六章回答民主化“何去何从”(whither)的问题,展望了民主化的前景,提出了“时间属于民主这一边”【6】的观点。
作者:
许少民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