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据新华社报道,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7月8日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首府白沙瓦市郊向一家工厂的几名中国人开枪射击,致使3名中国人丧生,1人重伤。
随着国人“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从2003年开始,中国公民开始在海外频频遭袭,阿富汗工人遭袭、西班牙焚鞋事件、伊拉克人质危机等等,那些恐怖袭击、排外事件一再触痛着我们敏感的神经。2006年,中国出境游客大约为3400万人次,要知道,这一数据在1978年不过20万人次,中国公民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同时,风险也在逐步增加。
中国公民在海外遇袭,原因错综复杂,概括来讲,不外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政治上,国际恐怖主义和海外排华势力是中国公民的主要威胁,近年来的中国公民遭袭事件表明,恐怖主义不再仅仅针对西方人。经济方面,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的经济活动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发生冲突而引起的,中国人吃苦耐劳、勇于冒险和创新,容易招来嫉妒。文化方面,华人不能很好融入当地社会,只顾挣钱而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会遭到报复和袭击。
中国对海外公民的保护,任务非常艰巨,而且,长期以来中国外交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一切都得摸着石头过河。2000年,外交部发布《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2004年,成立涉外安全司,并设立“应急办公室”,而且本着“预防与处置并重的原则”,外交部制定了协调、预防、应急、服务、磋商五项机制。此外,在外交部的网站上,我们还能经常看到类似“出国特别提醒”的信息。这些,都应该算是不小的进步,可是,要应对不断突发的海外公民安全事件,我们的外交思维更应该有根本的转变。
对于老百姓来说,外交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一直以来似乎总与国家领导人、盛大的仪仗队、大红的地毯等联系在一起。许多在海外发展的民营企业甚至不知道如何寻求官方支持。多年来,我们十分强调外交的政治性,把外交的政治意义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虽然与当时冷战的国际格局分不开,但随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外交政策,理应成为我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从政治外交走向经济外交,从外交为国走向外交为民,从纯粹的政府间事务走向维护老百姓的切实利益,这是中国外交观念发展与转变的根本方向。利用外交资源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这不仅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更是衡量综合国力与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准。
文本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载:7月11日 国际在线 作者 彭兴庭 有删节
作者:
彭兴庭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