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大”级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和影响
2009年04月10日 16:30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现代化改进后的“旅大”级驱逐舰

我们的差距

“旅大”级驱逐舰的建造是思想和工业技术的巨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仅仅是从无到有的飞跃,相对世界发达国家依旧相差了一个时代。布局上“旅大”级是继承了“科特林”级,作战样式上则更接近57型“克鲁普尼”级驱逐舰。这些驱逐舰都是50年代初期苏联海军作战思想的产物,在60年代已经开始变更用途。当中国还在按照苏联50年代初期的思想设计“旅大”级驱逐舰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制和建造面对70年代作战模式的驱逐舰。其中英国开始建造42型“谢菲尔德”级驱逐舰,美国在建造“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苏联也在设计“现代”级和“勇敢”级驱逐舰。这些驱逐舰从60年代末开始逐渐服役,在作战能力和技术水平上远远超越了中国基于50年代水平和掺杂60年代初期理念的“旅大”级。

50年代初美国和西方提出了驱逐舰作战指挥中心的设计,将以往分开布置在各个舱室的雷达、声呐和电子系统等集中布置在一个指挥中心内,并将这些相互独立工作的装置用通信电缆连接起来,统一控制舰上作战和航行系统。这种设想最初来自于对不断增加的设备带来的烦恼。早期驱逐舰上简陋的设备在布置和使用上没有多少麻烦,操纵员及时通知指挥舰桥就行,随着设备越来越多,系统越来越复杂,各种设备的操纵人员通话使指挥舰桥的扬声器乱得一塌糊涂,加上口语的随意性,使指挥人员要花时间弄明白通话内容和意思。在越来越快的现代海上攻防作战条件下,这成为了非常致命的问题,而且那些设备在没有统一布置设计的老式舰艇上胡乱充斥各个舱室,也很难集中有经验的士官对操作手是否失误进行监督。因此美国海军很多舰艇在60年代进行了这方面的改进,将设备统统搬到一起集中布置,部分设备之间还用通信电缆连接,能够相互传递数据信号。在60年代末期开始建造的驱逐舰上,不仅有能将设备集中布置的作战指挥中心,而且各个设备和系统之间已经能够完全互连和共享数据。

直到80年代初期建造的“旅大”级驱逐舰上的设备,还是分散布置在舰艇各个舱室中,没有集中起来,更没有作战指挥中心的形态。单台设备只与规定的分系统连接,而分系统之间的连接没有完成,相当于处在美国海军60年代初期的状况。这种状况在70年代之前造成的漏洞还不很明显,而在70年代中期以后小型反舰导弹开始普及以及电子对抗水平极大提高的情况下,却变成了致命的缺陷。单独分散布置的设备会造成多种探测系统之间难以确定看到的是否同一个目标,严重影响干扰环境下真假目标的判别。当时中国海军士兵和军官的文化素质差,兵役制度又无法保证经验丰富的技术水兵留在部队长期服役,技术兵种的教育也跟不上需要,使得设备使用很难保证是否正确或正常。少量有经验的军官需要配备在舰桥指挥岗位,或者往来奔波于各个设备舱室进行监督指导。

问题和差距从来就是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中国海军驱逐舰的设计和使用经验就是这样从零到有逐步积累。致深感受往往代价沉重和极其宝贵,正是这些经验与教训促进装备与思想的进步,“旅大”级驱逐舰就是38年前奠定中国海军现代舰船发展的一块基石。 (作者:泽元)

本文为《现代舰船》独家授权凤凰新媒体军事频道稿件

<< 前一页1234567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