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大”级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和影响
2009年04月10日 16:30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前苏联的“科特林”级驱逐舰

以制海作战为主要使命的“旅大”级驱逐舰采用反舰导弹是最为合适的武器。当时确定“旅大”驱逐舰装备“海鹰”1号反舰导弹系统时,这种武器还没有完成研制试验,做出决定需要有一定的远见与胆识,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的选择。至少当时这种武器系统已经证明有效和完成了导弹艇上的试射。当1970年“旅大”级驱逐舰服役时,其反舰作战能力已经超过了40年代的战列舰。6枚射程达50千米的“海鹰”1型反舰导弹能够在大口径海军舰炮射程2倍距离外,彻底摧毁所有类型的水面舰艇目标。制海作战能力超过了当时苏联和美国的在役驱逐舰。苏联当时装备的新型61型“卡辛”级驱逐舰只有4枚射程35千米的П-15“冥河”导弹。直到70年代后期,苏联的“现代”级服役后,其驱逐舰制海能力才超过了“旅大”级。而美国海军驱逐舰和巡洋舰直到1978年后才装备反舰导弹,此前尽管美国海军还装备有战列舰,但是这些舰只的制海能力都远逊于“旅大”级驱逐舰,需要依托航空母舰战斗群取得对中国制海驱逐舰的优势。

“旅大”级是中国海军布局最为紧凑成熟和完备美观的驱逐舰,这种紧凑和成熟正是继承了苏联的“科特林”的设计。对“科特林”级少量的改进和变更,使得”旅大”级的设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完成,并很快建造投入现役。尽管有人指责其缺乏防空武器系统,70年代初期的“旅大”级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驱逐舰之一。70年代苏联和美国海军驱逐舰经常在大陆领海线外活动,“旅大”级驱逐舰凭借系统和大射程的导弹武器,可以在远处对其进行跟踪和监视,而07型“鞍山”级驱逐舰需要靠近伴随航行。整个60年代台湾国民党海军驱逐舰一直可以在大陆海岸附近活动,但在导弹艇和“旅大”级驱逐舰服役后,台湾国民党驱逐舰活动海区东移,退到了台湾以东海区。在离大陆海岸线600千米范围内近海作战的驱逐舰,由于受到强大的岸基航空兵支持,并不强调舰载防空武器系统。而且当时包括美国和苏联海军在内,除安装区域舰空导弹和高射炮外,驱逐舰并没有多少可以选择的防空武器系统,直到1970年舰空导弹系统不太可靠也不太有效。从这些情况来看,在60年代中期设计“旅大”级驱逐舰时,中国的远见和选择是正确的。

创新与问题

中国人在“旅大”级驱逐舰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导弹发射装置,此前没有任何一种驱逐舰像“旅大”那样布置导弹,也从来没有那样的发射装置。1959年服役的苏联海军58型“肯达”级轻型巡洋舰安装了旋转仰俯导弹发射装置,不过这种装置是用于发射“柚子”远程反舰导弹,无论尺寸和布置方式,都不适合满载排水量只有3 670吨的“旅大”级,即便在苏联海军5 800吨的“肯达”级巡洋舰上也造成了稳性降低的现象。“旅大”级在相当于“科特林”级驱逐舰布置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的位置布置导弹发射装置,虽然“海鹰”1号导弹尺寸大,但长度小于533毫米的热动力直航鱼雷。通过品字型布置3发导弹的方式,解决翼展占据横向空间过大造成布置多发导弹的困难。“旅大”级驱逐舰的导弹发射箱内部定向器,电缆布置等等,都与60年代初期的6621导弹艇相同,这样只要解决发射装置的并联结构强度和精度,以及解决发射架转向随动机构,使设计的风险最小,技术可行性最好。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