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大阅兵沉寂24年后 1984年天安门重现辉煌
2009年09月04日 09:49上海《文汇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国庆阅兵]

“一二一”里有政治 海军方队又获嘉奖

1984年国庆三十五周年的阅兵式,在轰轰烈烈的后面究竟与过去的阅兵式还有什么不同?“内行看门道”,我们还是要请孙国桢老人为我们“揭秘”。

孙老笑着说,还是老规矩啊,整个阅兵活动由北京军区组织。当时的北京军区司令员是秦基伟,由他任“阅兵总指挥”。集训开班,秦基伟总指挥亲自来动员。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当年秦基伟讲的许多话,孙老不记得了,但他说的两件事孙老至今还记得,一是他要部队在训练中注意着装,注意军容军姿。他说,美国的卫星一天通过北京上空7次,拍照拍得很清楚,不要把你们的“不良形象”让美国佬给拍去了,会场里大家哈哈大笑。

第二件事是,秦基伟说,海军的院校方队来了一个老教官,多次参加国庆大阅兵了,很好,我们欢迎。这下孙国桢老人定心了,因为原来阅兵指挥部规定,所有的教官年龄不能超过40岁,孙国桢可是秦基伟将军亲自批准的特例。

“徒步方队的队列训练得那么严,在天安门城楼上首长和嘉宾隔得那么远,真能看到下面一个人的腿稍微不整齐一点点吗?”我们问。

孙国桢老人告诉我们,检查步幅步速,正步走,75厘米,还要拿秒表看着、数着,不仅看误差有多大,还要看踩音乐节奏的协调性等等,确实严格。一个人的一个细微的动作差别,从天安门上也许看不到,但一个人的动作不合拍、不协调、不和谐,会影响整个方队,那就看出来了。

他说,一个方队走得好不好,看什么?概括来说:“远看看斜线,近看看横线”。斜线有好多条,方队的对角线是最长的斜线,向两边依次排去是长短不同的斜线。无论斜线长短,在行进中,每条斜线始终保持整齐,每个人才算真正走正了,这个方队才算真正走齐了。从天安门城楼上,不可能看清每个队员的细微动作,但能看清方队的斜线和直线整齐不整齐,这就是关键。

清方队的斜线和直线整齐不整齐,这就是关键。

我们又问,现在的方队已经“扩容”到350个人的一个大方队了,方队越大,达到“步调一致”就更不容易,训练有什么高招吗?孙国桢老人的心得是,队列要迈上新高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步乐配合”。踩鼓点、踏节拍,不仅要做到准确,更重要的是和谐、乐感和轻松。训练中,踩乐点,是队列训练的高级阶段。当一个军事教官,不是光喊“一、二、一”那么简单,学员们正步走过天安门,展示的是大国形象,是中国军人的文明素质。“一、二、一”里有政治、有文化。

“坦克部队怎么办呢?”记者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阅兵时,万一有坦克或者装甲车出故障怎么办呢,听说还准备了推的人手?”这肯定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

孙老笑了,他说,过去的坦克比较轻,也许还能靠人推;现在的坦克都是大家伙,几十吨重,推得动吗?听坦克部队的同志说,为了确保阅兵时坦克不熄火,坦克方队最后一次给坦克加油时,首先要把油箱放空拆下来,然后用高压气吹洗油路,再加进经过油罐车3次过滤的油,坦克兵们自豪地说这油比啤酒还要干净,最后再将油箱盖用铝封好。即使这样,坦克部队还不放心,每次阅兵都有应急预案,包括在东长安街附近的出发地,每个分队都事先部署了2辆备用坦克,以防万一。

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结束,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发了给海军院校方队的嘉奖令。秦基伟总指挥召集总结表彰会,宴请大家。

国庆三十五周年的阅兵式,是孙国桢老人终身难忘的阅兵式。(朱斌 郑蔚 赵兴德 李文喜)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