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期中国曾现胜机 清军将领均反对停战
2009年02月19日 11:23四川在线-文摘周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清朝]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攻占的辽东半岛金州城

100多年来,几代中国人都在研究中国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清朝的腐败,还是统治者的无能,抑或是军人的怯懦?然而,换个角度想想,中国当时真的注定要落败吗?

1895年春节之后,日军的攻势达到了高潮。2月12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誓死不降,自杀殉国。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进驻军港和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时,日军看似所向披靡,但疲态已显,而清军则是越战越强。

日军在甲午战争开战8个月内连连取胜,但这种胜利却接近于失败,日军参战的7个师团,伤亡减员达3万多人,其中死亡和残疾就达1.7万多人。尽管日军所到之处多有缴获并大肆掠夺,但毕竟国小根底浅,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远远低于中国。经济力量的对比,使得日本利于速战速决,难于打消耗战。到1895年3月,侵华战争才打了8个月,日本国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已消耗殆尽,甚至连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不得不承认:“国内海陆军备殆已空虚,而去年来继续长期战斗之我军队人员,军需固已告缺乏。”

慈禧太后打算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出时,清军将领几乎一致反对停战,军界首脑都看出了日本的疲态,认为持久战是日本的命门。统帅山海关外诸军的刘坤义曾提出与日军打持久战的意见:“倭奴远道来寇,主客之形,彼劳我逸,日军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尽势穷……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着。”奋战前线的老将军宋庆也反对和约,在致督办军务处电中表示“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山东前线的最高军政长官李秉衡三次上奏折,指出日本战时经济状况不佳,如果把拱手送给日本的2亿两白银用来养兵,中国肯定可以自强,并表示自己愿统军与日军血战到底。清朝当时的18省巡抚当中,有10省巡抚公开反对议和。两江总督张之洞甚至上折直接警告慈禧太后:“坐视赤县神州,自我而沦为异域,皇上、皇太后将如后世史书何?”

把持清末海关的英国人赫德认为:“日本在这场新战争中,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老战术,但它只要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取得最后胜利。”在战时,他又写道:“如果战争拖长,中国的资源、人力和它禁得起磨难的本领,也必将胜过日本的勇猛和它的训练、组织能力。”英国《泰晤士报》在1895年也认为,日军在中国已陷入困境,战争的转折点即将到来。

可惜的是,清朝最高决策层已丧失了继续抵抗的意志,让日本白白拿走数亿两白银和宝岛台湾。(据《青年参考》孙力舟/文)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