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正视:跨出中国与西方交往的迷局
这是我们在后奥运时代奉上的头盘大餐:由14位外国媒体老总当厨师,原料是他们先前的中国观,烹饪过程是他们数千上万公里的访华旅程以及在北京多天的亲历,而菜肴就是后面四个整版“外媒老总看中国”的真实文字。
在这些老媒体人的字句中,我们很容易能觉察到一种久违的新感觉。无论是赞许,还是建议,或是道出不足,他们都是在正视中国,不是轻视、不是傲视、不是无视、不是漠视、不是斜视、也不是鄙视。
如果把这些评价视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集体发言的话,那么,背后则更折射出一个宏大的历史现象:北京奥运明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让世界整体性、全面性地“正视中国”,而这堪称是人类步入世界近代史500年以来少有的积极力量。与此同时,中国人也在慢慢地走出过去的历史悲情,学会从西方对中国的观察中去理解自身,理解这个世界。很明显,在后奥运时代,一种新的中国观正逐渐地在这个世界蔓延开来。
过去500年,东西方交往似乎陷入一个可怕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历史迷局中,要么是西方看东方太高,东方看西方太低,要么就是西方傲视东方,东方仰视西方。
1597年,意大利诗人阿利瓦依然在重复马可·波罗“中国满地是黄金”的神话,他那本《伟大的黄帝》书中到处都是类似“数不清的美女”、“最善良的君王”、“最诚实的朋友”等“狂热的中国崇拜”字样。1675年,西班牙修士闵明我在《中华帝国志》中羡慕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优秀的国家。中国应有尽有。”而那个时候,对于中国封建朝廷而言,欧洲还是“外夷”,欧洲人就是“番鬼”。
编辑:
唐毓瑨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