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 “国产AAAV”(坊间对新型两栖装甲突击车的流行称谓)的具体技术细节尚未公开,笔者只能通过外型识别展开推测。首先,从车体外型上来看,国产两栖装甲突击车车体的体积明显小于EFV远征战车。另外,国产两栖突击车滑板展开后的外型与EFV有所不同,并非如前者一样的弓形 (首滑板前后两部分倾角差较大),而是成较大倾角的平直状态。对于国产两栖突击车来说,最大的技术简化就是放弃了全收放结构履带,高速航行时很可能仅通过后移诱导轮张紧履带来减小阻力。因为车体较小且不能形成封闭式车底,国产两栖突击车将更加依赖辅助滑板的抬升作用,因此才采用了与车体相对面积较EFV大很多的首尾辅助滑板 (特别是尾滑板)。
EFV从平衡性方面着眼,采用了动力舱中置的布局结构,战斗室位于动力舱前,车载陆战队员则成U形环坐于发动机周围,显然动力舱和载员舱的空间发生了干涉,影响了战车的承载效率。国产两栖突击车战斗舱因为要连接带有105毫米坦克炮的大型炮塔以强化火力,显然不能采用与EFV一样的动力结构布局,和63式水陆坦克一样的动力舱后置布局从载员角度考虑也不可取,最终采用的是轻型装甲车通用的前置偏置动力舱结构布局。
国产两栖装甲突击车从自身技术实力出发,更多强调过渡航行状态到半滑水航行状态下的良好水上性能。虽然和EFV相比明显降低了技术难度,但是在保证全车族研制进度按时顺利服役的同时,却依然可以得到30公里/时以上的高航速。
火力配置
国产两栖突击车族包括两种主战车辆,分别装备105毫米低后坐线膛坦克炮和30毫米机关炮。国产两栖装甲突击车使用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是在63A水陆坦克的同口径火炮上改进而来的。这种火炮和陆军105毫米坦克炮相比,通过增加炮口制退器、改进反后坐装置降低了火炮后坐力,使轻型两栖突击车能够承载并在水中安全发射。中国的105毫米坦克炮自80年代从西方引进以来,经过20余年的消化吸收,性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近年来最新研制的弹芯长径比接近30:1的新型脱壳穿甲弹2000米距离垂直穿深达到500毫米水平,足以横扫M60A3和M48H坦克。
用于运载步兵上陆的国产两栖装甲战车装备一门30毫米机关炮,该炮原型是俄罗斯BMP-3步兵战车使用的2A72型30毫米自动炮,90年代随同BMP-3步兵战车炮塔引进项目来到国内。这种火炮和国产25毫米车载自动炮相比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和重量均只有后者的2/3不到,火炮总体可靠性极高。火炮采用单向双路自动供弹,射速380发/分钟,榴弹初速960米/秒。
两栖装甲战车除了30毫米机炮外还可以在炮塔两侧各携带一枚 “红箭”73C反坦克导弹,这种老式导弹改用串联破甲战斗部后威力尚可,而且将有线制导改为无线制导。(据《现代兵器》big-blue/文)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