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豹之父”披露研发秘闻:试图与国外合作碰壁
2007年11月28日 08:30东南快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战斗机] [飞豹]


与其它国产飞机不同,“飞豹”曝光时间非常早。1988年就在航展上公开了模型

飞豹”研制历经波折 差点中途夭折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急需研制一种在平时能对敌人起威慑作用,战时能取得局部战争胜利的“撒手锏”武器。歼击轰炸机的研制因此提上日程。国家首先考虑这个新机种能够和国外友好国家联合研制。1979年,陈一坚奉命随团出国谈判、考察。外国人的方案很快出炉了,但是合作条件很苛刻,核心技术不给,要价21个亿,研制碰到了困难。

1983年4月19日,因为邓小平的批复,“飞豹”列入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研发工作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时年53岁的陈一坚,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最辉煌,也是最艰苦的日子。

当时,陈一坚以总设计师的胆识和战略眼光,大胆决策,选用国际上先进的军用飞机设计规范,组织设计人员学习,消化新规范,并用老规范对照验证,使飞机设计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研发过程中,“飞豹”虽说小问题不断涌现,但是并没有出现致命的、颠覆性的缺陷,可是试飞时,“飞豹”却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陷:只要飞机一跨入0.95到1.05这个马赫数区间,方向舵就开始了莫名地震动,结果全机都在震动,最后飞行员连仪表都看不清楚,非常危险。

为解决这个问题,陈一坚冒险要求飞行员在方向舵上装传感器,停留在问题区间测量震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测试时,因为停留太久,方向舵整个振飞了,最后飞行员将没有方向舵的“飞豹”安全降落在机场,才没有引发更大的事故。事后,陈一坚运用试验数据对飞机进行了改进,从而避免了“飞豹”再次出现震动。

如今,“飞豹”早已正式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使用。“飞豹”研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陈一坚是第一获奖人。但是陈一坚仍然说,“飞豹”不是他个人的功劳,是中国航空人的成就。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