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
|
飞跃,从手榴弹到原子弹、氢弹
夏日午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灿烂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在陈列台上摆放的红军当年用过的步枪上。枪托是木质的,被磨得溜圆;枪身很粗糙,上面锈迹斑斑。
凝视着这支枪,记者的心被牵回到80年前那一刻——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起点。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的武器装备主要靠从敌人手中缴获,被称为“万国牌”。武器装备制造的技术基础非常薄弱,其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生产维修手榴弹和一般枪械等。“把水井的辘轳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井绳上吊一块100多公斤的铁疙瘩,就成了锻打枪体、炮弹壳的‘手摇汽锤’;在磨粮食的石磨轴上,套一条粗布缝制的传送带,就成了‘人推发动机’……”
从“老军工”吴运铎所写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中描写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成长的艰辛。
建国初期,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战术。”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我军武器装备建设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1954年成功仿制第一型大口径火炮,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口径火炮的历史;1956年7月,第一型喷气式飞机歼-5展翅蓝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
这样的成绩单并没有让我军官兵感到满足。50年代中期,面对国际上的核威胁、核讹诈,党中央果断决策,开展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夺取战略制高点。
一夜间,10万大军悄悄开赴大西北荒漠戈壁,无数优秀人才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开始了新的征程。建设者们在大漠戈壁风餐露宿,艰苦创业;技术人员用算盘和简陋的计算机进行着天文数字般的运算……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东方的一声巨响,震撼了全世界”;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一连串的日子像星星一样,永远闪耀在我军装备建设发展史的灿烂天空上。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