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国反导试验刺激 印度加速研发“卫星杀手”
2010年01月27日 09:28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印度] [反导] [反卫星]

中国本月早些时候成功进行的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引起周边国家的重视。尽管中方特别强调本次试验的防御性质,但在某些执意和邻国一较高下的印度人看来,这给他们提供了推动太空军事化的理由。部分印度官员声称,应该大力发展本国的反卫星技术,以确保在外层空间的战略威慑力。

称自己的卫星“十分脆弱”

据印度《每日新闻分析报》网站1月23日报道,印度空军参谋长P·V·奈克上将22日在班加罗尔表示,由于邻国的导弹拦截和反卫星技术,印度的卫星现在“十分脆弱”。“作为在未来战争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们也要尽快发展自己的反卫星能力。”

报道称,奈克的公开表态显示了印度空军保卫本国太空资产的意图。作为新兴的航天大国,印度目前拥有的人造卫星被应用于通讯、遥感测量和军事侦察等领域,其卫星照片的精度可达1米级,曾为在阿富汗作战的北约军队提供支持。报道强调,考虑到卫星对印度国家安全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它们若有不测,造成的灾难性影响将难以估量。

人们注意到,奈克就反卫星技术的说法,与印度国防研究发展组织(DRDO,印度军方最高科研机构)负责人萨拉斯瓦特本月初的一番言论不谋而合。当时,萨拉斯瓦特在印度第97届科学大会上指出,印度在必要时应能摧毁敌人的卫星,或阻断敌人与卫星的联系。为此,相关部门正在整合资源,着力研发一种针对低轨道目标的“卫星杀手”。

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印度高官在此时高调谈反卫星话题,表面上看似乎是受到了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你有的我也要有”的“技术民族主义”,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打击卫星属于战略威慑范畴,技术储备和配套工程的规模可观,需要极长的规划周期,不可能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对于印度来讲,在发射卫星的同时研究摧毁敌国卫星的技术,在其太空军事计划中完全合乎逻辑。实际上,在过去数年间,包括印度前总统卡拉姆、外长慕克吉在内的许多要人都曾表示,应当以“更积极”的方式打造本国在外层空间的威慑力。一些西方情报机构据此判断,印度的反卫星计划已暗中进行了很长时间。

从技术层面观察,印度对本国的导弹防御能力十分重视,至今已进行至少3次试验,而反导和反卫星常常被视作一张牌的两面。如2008年,美国海军摧毁一颗失控的间谍卫星时,使用的“标准”-3导弹原本就是为反导设计;中国本月实施中段反导试验后,国内外也有不少观点认为,此次拦截与3年前的反卫星试验具有技术上的继承性。由此推断,印度既然大力发展反导能力,就没有理由不在其基础上开发反卫星武器;有人甚至大胆猜测,印度的反导试验只是“障眼法”,其真实目的是为未来的反卫星技术探路。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21日刊登题为《印度瞄准中国卫星》的分析文章,指出:由于核武器开发工作进展缓慢,印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进行核试爆,一度招来西方的制裁。基于这一教训,新德里希望在相关军控机制尚处于空白时,抢先跨过反卫星技术的门槛;如此一来,即便国际社会日后推出限制性措施,印度也能凭借其先发优势争得更大的回旋余地。

实力不足需求助外援

对于开发自己的反卫星武器,印度政府和军队并不缺乏决心,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能否迅速将这种决心转化为技术实力。曾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合作、目前供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斯普拉特·贾什洛伊表示:“印度的反导系统尚不成熟。例如,他们至今没能配备对跟踪和瞄准目标至关重要的红外探测器;反观中国成功进行的反卫星试验,已证明其具备这一技术。”

还有观点认为,印度近年进行的几次反导试验,虽然能为研制反卫星武器提供参考,但并非任何一种反导系统都可以直接升级为反卫星武器,只有能进行大气层外拦截的型号(像中国新近试射的)才具有这方面的潜力。而根据公开资料,印度目前在研的反导系统最大射高仅80公里左右,根本无法威胁到大气层外的目标。如果用射高更大的“烈火”弹道导弹改装,该弹又存在反应速度慢(采用液体燃料)和可靠性低的缺陷,仍然难以满足反卫星作战的需要。

换言之,印度要想在短时间内跨进“反卫星俱乐部”,恐怕还得寄希望于外国。有些人以以色列与印度在雷达、卫星和预警机等项目上的成功合作为理由,将以色列视为第一合作选择。然而,以方眼下并没有打击卫星的迫切需求,其最新的“箭”式反导系统针对的是伊朗,同样只能对付大气层内的目标,总体水平比印方现有技术没有本质提高。所以,除了提供预警雷达一类的辅助设备外,以色列对印度的反卫星工程起不到多大推动作用。

由此看来,印度的惟一出路就是向美国求助。亚洲时报在线猜测,美国防长盖茨上周访印,与印方密商的议题中或许就包含反卫星技术。考虑到美国之前已向日本提供了“标准”-3导弹,在印美关系持续热络的大背景下,双方达成类似交易并非不可能。不过该报道也强调,反卫星毕竟属于战略威慑范畴,其性质有别于一般的武器出口;主动向印度扩散该技术,未必符合美国在南亚的长远利益,这可能成为促使华盛顿谨慎行事的因素。(特约记者 万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