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瓮安尸检,展示技术细节的价值
7月9日,贵州省向死者家属和社会公布了瓮安李树芬遗体第三次尸检结果,再次确认死者系溺水死亡。据法医专家组负责人介绍:经过检验,未检出人的精斑及男性DNA分型;李树芬仍为处女,生前未发生过性行为或受过性侵害;睑结膜、心包膜见针尖样出血点,表明死者遗体具有明显的溺水窒息征象……(7月10日新华社报道)
尽量用专业的“技术细节”阐明结论,值得赞赏。如果前两次尸检有这么详细的细节就好了,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想肯定这个鉴定的原因———中国司法必须学会用“技术细节”昭告正义,而不是把自己和公众陷入争议的漩涡。
近年在国内法学界流行一本《地铁里的枪声》,展示的就是司法案件中技术细节的力量。1984年某日,工程师戈茨搭乘地铁时,四个年轻人靠近他并向他索要五美元,戈茨拔出了手枪……四名年轻人受伤。究竟是正当防卫,还是持枪杀人?戈茨成为了大众英雄,也面临审判。而美国司法就极尽全力地将案件还原为一个又一个琐碎的细节,甚至包括开完第一枪后的现场情形,第二枪之后,戈茨处于怎样的精神状态?等等等等,琐碎到让人瞠目结舌。而正是如此细节的揭示,最后让这场争论完全还原为法律层面上的质证。
这一点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技术层面的细节,往往会有颠覆性的意义。司法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认真展示案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避免案件的泛道德化、口水化。
□毕诗成(陕西 媒体从业者)
编辑:
汪敏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