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月11日电(记者蔡敏、朱青)“80后”曾经是中国社会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娇生惯养群体的专称。然而时间迈入2010年,这批当年的“小皇帝”“小公主”不知不觉中开始步入三十岁。工作被迫不断跳槽、房价高的望尘莫及、感情生活飘忽不定……当年无忧无虑的一代在压力和争议中面对“而立”。
中国古语说:“三十而立”。三十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应该是成家立业、有所作为的年龄。不过,在安徽合肥市某电子产品企业工作的80后青年刘俊君坦言,无论是工作还是婚姻,自己仍然是“飘”着的。
在上海闯荡3年,多次跳槽的刘俊君忍受不了离乡背井的滋味,回到了家乡安徽。在省城合肥为了使自己尽快有家的感觉,他在父母支持首付款的情况下,买下了一套百余平方米的房子。
“没装修,就自己一个人住。因为房子真的能给人带来生活上的安全感。”刘俊君说。
凭借自己工科的专业素质,刘俊君在眼下这家企业里工作还算顺利。“技术上没有问题,毕竟学以致用,但因为要月供住房还是觉得很累。”他说。
刘俊君每个月都要去银行还按揭贷款,“再加上应酬,吃饭,其实也存不下什么钱。所以我一直都没有谈恋爱。娶妻、生子哪一样都需要钱,我们现在还承担不起。”他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一系列新政陆续出台,包括:1980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大学扩招,从免费读到收费制、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各类大中专毕业生从包分配到自主择业;住房从单位分配到走向商品化等等。在物质丰富中长大的80后,享受着这些改革的成果,同时也经受着改革带来的考验。
在宁波市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工作的胡楠出生于1981年,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典型的乖乖女。从小到大一直像那一代独生子女一样,按部就班地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研究生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留在上海,而是到了离家更远的宁波,从事一份与自己的专业并无关系的研究所文秘工作。
新工作给胡楠带来很大压力,什么都要重头学起。“在别人眼中,我是高学历高龄‘剩女’。在宁波,我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房,没有男朋友。”她说。
刘俊君认为,在现代中国,要求80后三十而立有点早了。“我们这代人心理年龄成熟比较晚,包括我每次回家还是觉得在父母面前是小孩。工作的事我会尽力做好,但是想到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还是觉得有点怕。”
“30岁对我来说,不算是个门槛。现在大家读研、读博,从学校出来也越来越晚,我们这批重新回到学校充电再出来的,心理成熟也相对较晚些。我认为,一切还早,来得及。”胡楠说。
安徽省社会学家王开玉认为,现实中80后“三十难立”,有时代背景,也有个人原因。他说,80后要从前辈身上汲取敬业、勤俭、上进等优良传统,“有房有车成家”并不一定就是“立”的标准,关键是树立起自信心,有责任感,勇于担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蔡敏、朱青
编辑:
邵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