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有关煤老板投资农业的新闻开始引起外界的关注,这其实是前段时期人们热议煤老板3000亿元热钱流向话题的又一个后续,议论蜂起,似乎也有了定论:钱“砸”下去,现代农业马上拔地而起,煤老板从生态的破坏者已经成为生态的保护者。
带着疑问,笔者在山西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到,近两年煤老板投资现代农业尽管在社会上形成一定影响力,但大多数还在建设中,未形成产能。
30年来,煤老板投资农业未曾间断,亮点虽多,但没有形成产业体系,几兴几衰,与煤炭价格的起伏相关联。
山西推行矿产资源整合后,政府出台了鼓励煤焦铁企业转型农业政策。诱人的政策能否撬开煤老板的口袋,实现农业产业化大步跨越,我们拭目以待。
煤老板创办、转产农业真实现状
杂粮大省、畜牧业兴旺、林果业发达,山西农业特色鲜明。然而改革开放30年来,山西有多少煤炭行业转产农业呢?
据山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统计显示:2008年山西省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836家,资产规模达到439亿元,销售收入398亿元。投资亿元以上的25家,规模5000万元企业不足600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占大多数。
目前,全省共有610个煤焦铁企业创办和转产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投资总额68亿元,其中投资上亿元企业23家。
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领导组在一份报告中称,“一些转型企业和引资企业,尽管在社会上形成一定影响,但考察中发现大都还在建设中,没有形成生产能力。”
上述情况表明,外界热议的煤老板变身“农老板”有些夸大其词。68个亿和3000亿的差距也足以说明,农业绝不是煤老板的投资首选。山西省农业厅分管农业产业化的总农艺师贾明进在接受采访时分析,农业受自然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大、周期长、利润薄。大多数煤老板投资首选是外省的资源行业、房地产和酒店等服务业。
目前,具备示范效应的企业大多都是前些年转产的,如:山西琪尔康翅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旭刚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该公司成立于2000年3月,固定资产1.5亿元。公司营造了人工经济林带,绿化荒山荒坡,改善生态环境;拥有翅果油树三大科技示范园区、三大经济林基地、全自动软胶囊生产线、北京晋嘉琪尔康生物资源研究中心及北京销售服务总公司等,是集科技研发、经济林建设、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盂县南娄集团,利用年产原煤200多万吨的煤炭积累资金优势,2001年创办了饮品公司,先后投入6500万元,建成了该省最大的核桃露生产线。总规模达到5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达5亿元,并荣获中国绿色食品、中国名优食品、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五星级、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国家出口许可资格等认证。
在河津市鑫隆焦化有限公司笔者了解到,2004年该公司转产建设隆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拥有现代化万头养猪、面粉加工、花卉苗种植、无公害无土蔬菜栽植、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五大经济板块,形成了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新模式。
山西省农业厅厅长孙连珠在接受山西一媒体采访时曾说,河南双汇2008年的销售收入365亿元,内蒙古蒙牛239亿元,山西省最大的龙头企业金泽销售收入仅为14亿元。相比之下,山西省进行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布局散,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
“地下”转“地上”缘何屡屡夭折
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薄生荣说,30年来,山西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逆调整”的轨迹:表现为第一产业发展过缓,第二产业发展畸形,第三产业不足。在一段时间内,除了挖煤别的就看不到了,山西进入煤炭小循环的误区。陷入了“资源诅咒”(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因过度依赖资源而导致经济落后)。
“所以,山西的调产不是一开始就成为问题,也不是最近才有转型的呼声。”薄生荣说,“山西在资源大省里是醒得最早、行动最早的省份,早在1979年,受薄一波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影响,山西就明确提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980年7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山西能源基地建设计划纲要》(草案)并报请中央批准。由此,开启了一个对山西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的能源基地建设时代。
山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潘云说,当时的口号是有水快流。出现了许多乡镇和村办煤矿,目的是以煤补农,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993年,山西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提了出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煤炭市场出现了问题,1999年山西全省的财政收入出现了负增长,在全国的位次滑至倒数第一。
1999年11月底,山西省召开了调产进程中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运城调产会议。随后,在1999年12月的省委七届九次全会上形成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改革开放为动力的决策。山西省产业发展思路的一致性保持到2002年上半年。
下半年开始,尽管山西省委、省政府还是保持原来的调产方向,但随着煤炭市场的好转,下级执行部门开始出现问题。根据“2005年山西省蓝皮书”分析,2004年山西全省利润增长率在一倍以上的大型企业全部是煤焦铁企业。
薄生荣说:“山西调产屡屡受挫,内因是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经济起飞的跑道越来越窄,缺乏有预见的宏观产业导向,对全国快速增长行业参与不足。
潘云说,市场环境建设也滞后,调产不是在某一产业做个大的企业就一蹴而就,而需要培育中小企业群,才能带动一个产业的振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