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于幼军] |
资料图片:于幼军
多年主持意识形态工作,对文化管理有着成熟思考,观察人士认为54岁的于幼军9月6日被国务院正式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如无意外,他将接替已届退休年龄的孙家正,出任下一任文化部长。
此前,于幼军已于8月30日卸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职务,出任文化部党组书记。在当天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给予于幼军“思想解放,视野开阔”、“敢抓敢管,雷厉风行”、“坚持原则,不避矛盾”的评价。这被外界视作对于幼军任内关停非法小煤矿、处理黑砖窑事件的肯定。
观察人士认为,文化管理堪称于幼军的“老本行”。于早年主持广东省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南粤传媒、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政绩可观,新的岗位对他而言可谓驾轻就熟。
●另类于幼军
在中国政坛,地方大员能经常就敏感问题接受媒体访问,向公众吐露心声的,少之又少。而于幼军的一些做法常常显得颇为另类。新闻界人士均认为他思想开放,较少打官腔,是颇受欢迎的宣传官员。有记者表示,在她采访过的很多高级官员中,于幼军的历史感和责任感都是比较少见的。
●简历
1953年1月出生,江苏省丰县人,研究生学历,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1986年8月任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86年11月任广州市东山区委书记;1990年3月任广州市天河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92年11月任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1994年8月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0年6月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2003年6月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2005年7月任山西省副省长、山西省代理省长;2006年1月任山西省省长;2007年9月6日被国务院正式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
1,顶住压力锐意改革
提出“不仅在物质文化方面要开放、引进,而且在精神文化方面也要开放、引进。”
于幼军祖籍江苏丰县,从小在广州长大,父母均为南下干部。
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委宣传系统一度有“四大才子”之说,分别是于幼军、朱小丹(现任广州市委书记)、曹淳亮(现任广东省文化厅长)和黎元江(原广州市委宣传部长、广州日报社社长,2004年因受贿罪获刑12年)。
“四大才子”中,于幼军学历最低,仕途却最为顺利。于幼军1971年毕业于广州市第109中学,后留校任教。1981年调入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任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先后主持了“对外开放后广州青年的思想现状及其积极变化”等一系列选题。
1985年到1986年间,于幼军、黎元江利用业余时间合作撰写了章回体政论小说《社会主义四百年》,这本普及政治读物糅合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特色,用演义的方法讲述社会主义运动史。
此书出版后,吸引了包括时任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在内的很多人的注意。此书获得了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也为作者赢得了“才子”声誉。很快,广州市委决定委托社科所研究起草全市文化发展战略。同期,于幼军升任广州社科所副所长。
据于幼军本人撰文回忆,当年广东在国内率先实行对外开放,经济蓬勃发展,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特别是港台文化的冲击,不少人视为洪水猛兽,一些内地城市甚至打出了“抵制来自广州的精神污染”的大幅标语。据此,他曾提出“不仅经济建设要开放,而且文化建设也要对外开放;不仅在物质文化方面要开放、引进,而且在精神文化方面也要开放、引进”。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这一主张在广东省内外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于幼军也为此面临不小的政治压力。
给予于幼军关键支持的,是当时已经离休的原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在任仲夷2005年11月去世之后,于氏在《炎黄春秋》2006年12期发表专文《任仲夷——我的忘年之交良师益友》,纪念任仲夷逝世一周年,文中详细回忆了当年的有关细节。
1986年,于幼军主持完成的广州市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获得广州市委常委会通过,成为指导该市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同年,于幼军出任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三个月后又转任广州市东山区委书记。33岁的于幼军正式步入仕途。
|
延伸阅读 |
编辑:
周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