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尤其是当社会矛盾尖锐之时,适时地调整政策乃至组织,都是维持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良方,否则一旦失去主动,受损害的绝不会是少数人。

返回历史频道首页 灭亡根由 | 变革之由 | 改革真相 | 万历新政 | 名臣面目 |回味历史 | 评论
 

张居正被称为中国史上六大改革家之一,可只要梳理下明代历史,我们便会尴尬的发现:张居正各项主张似乎都是前人曾经说过、做过的。而他唯一超出前辈的地方,似乎只有他那将大明朝的官僚机器的运行效率驱赶到最大的严苛而已。事实上,张居正给我们的惊诧绝不止于此,他对朱元璋时代的行政效率和“富国强兵”发自内心的推崇更是令人惊叹。不得不说,这样一位敬天法祖的“改革”者诞生在明朝衰亡之际,能救一时已足见他非凡的能力了。

 
 

两百年不变的锁链:朱元璋为明帝国量身定做的“大跃退”制度

朱元璋所设计的制度看似很复杂,其实却简单。即尽量减少商品经济的存在,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因此不难想象朱元璋为何要进行严格的海禁,闭关锁国,规定“片板不许入海”,从而彻底根绝了唐宋以来一向繁荣的海外贸易。朱元璋想恢复的只是一个封闭的小农田园社会,这种安定、保守、贫穷、封闭、等级森严的社会最有利于他的江山长久稳固。这套与当时生产力完全背道而驰的制度由于打着“法三代”的旗号,成为困扰以及迷惑整个明代后继改革者们的枷锁。【详细】

 

明太祖朱元璋

晚明:混乱与繁荣并存

和平时期,帝国唯一可以储备的只有太仓库约三百万两白银的节余。可中明以后国家用度大增。帝国也没有其他手段和方式征收更多的白银,也难以承担起长期战争的军事开销,不调整帝国的财政政策和改变经济结构,帝国是无法应付诸如辽东战事、下西洋或者其他任何大规模资金支出的工程事业。 【详细】
十六世纪大量白银的流入,仅仅只是改变了帝国的征税方式,却没有增加国家的财富。从万历末年到崇祯年间,帝国一方面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想法设法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却不能从大量的海外贸易中获利,这是必须要检讨帝国基本国策的。或者直白点,明朝的经济制度和财政结构令人绝望。 【详细】
明朝政策缺乏积极精神,虽执行中央集权,却不用这权威去扶助先进的经济部门,而是强迫它与落后的经济看齐,以均衡的姿态,保持王朝的安全。朱元璋承接宋元的历史背景,对王安石新法又有这样强烈的反应,并不是完全没有他立场上的着眼之处。但是他的历史观与世界潮流相悖,则显而易见。【详细】
 
连载:《万历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到底是怎样的人?

调查

1.你认为张居正有“改革”过什么吗?
没有,他做的是加强管理。
有的,一条鞭法就是他的改革措施。
不知道,对张居正此人不熟悉。
2.你怎么样评价张居正?
张居正为国不顾身,伟大。
一个贪腐的能臣。
没有改变明朝结构性问题,裱糊匠而已。
不知道。
3.你认为历史上的张居正和文艺作品中的张居正是一个人吗?
是的,张居正就是无私改革家。
不是,历史与文艺作品是不一样的。
 
 
 

嘉靖初年杨廷和“新政”:效法明孝宗美政 加强政府办事效率

这一个多月及其后的一段时期,杨廷和不很受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掣肘,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是他几十年宦海生涯中最有光辉的时期。他以革除武宗时弊政为己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办事勤勉,讲求效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史载:“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一一口授,动中几宣,略无舛错”,“中外倚以为安”。【详细】

 
 
 

嘉靖皇帝的“新政”:效法洪武祖制 除旧布新 推行一条鞭法

在嘉靖前期,世宗君臣对祖制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态度,较好地处理了祖制与革新的关系,使祖制成为推进革新的主要动力之一。一方面,他们利用祖制将后来出现且长期存在的弊政予以清除;另一方面,又根据变化了的情形,将不合时宜的祖制条规予以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与祖制发生抵触时,他们采取切实的步骤,以做为上,力行实践。【详细】

 
 

“隆万新政”创始人高拱:主张变革 政策法规应与时俱进

高拱构筑的变革理论,有两个特点:一是“变”。“作为隆万大改革前一阶段的主要领导人,高拱的主导思想是,承认变动,主张变制,坚持通过变革以求治。”二是“实”。他说:“高氏以实学思想抨击理学末流,用以为隆庆阶段改革树立指南,开阔视野,规范工作。”高拱事实上应该算是有明一代最有魄力、最有识见、最敢于改革旧制的吏部尚书,并为明代人事制度掀开新的一页。高拱还对当时漕运废弛的状况,提出并初步推行河、海“二路并运”的治漕方略。【详细】

 
张居正是嘉靖改革继承人
 

嘉靖改革定位

明代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明太祖与明成祖的创制时期,即明人所称“二祖之制”时期;二是明仁宗至明武宗的守成和腐败时期;三是嘉靖至万历初年的变革自救时期;四是张居正死后至崇祯自杀的失控衰败时期。【详细】

革新意识强烈  

这样,世宗和张璁等人就能够突破杨廷和等人沿用惯例仅以世宗即位诏书革除武宗朝弊政的模式,而将革新对象从正德扩大到百余年前的仁宣时期甚至永乐时期,如此才能厘清弊政源流,有效清除积弊。【详细】

革新范围广泛  

革新内容广泛,效果明显。 世宗即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嘉靖革新能以全面整顿吏治、清理官僚队伍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扫除明代百余年来的积弊,激发统治阶层的活力。【详细】

张居正继承改革  

张居正改革历来是明史研究的热点,但综观各类论著大多笼统地将张居正改革的对象界定为“嘉靖以来”的弊政。事实上,张居正自己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所针对的是“近年以来”,即“嘉靖中年”或“嘉隆之际”的弊政。【详细】

 
 

张居正“改革”特点:重整纪律 压缩预算 严格考核

实际上在利玛窦行经大运河北上之前,大明帝国已经尝试着穷最后之力作一番振作。这运动是由张居正一手经营,他这时是首席大学士,同时也是朱翊钧(即万历皇帝)的导师。张居正“改革”特点是重整纪律而严格地奉行节俭。在他策划之下,所有不紧急的支出全部从缓。预算之紧缩及于各部门,所有账目均严格地核查。各地方政府必须强迫达成节余,毫无宽贷。所有官员都要将任内税收数额如预定的征足,非如此则不能升迁,即已退休的官员也可能召回追究责任。【详细】

 
整顿吏治:
张居正的考成法

万历初开始的张居正改革,是从整顿吏治开始。当时朝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不清”。为了整顿吏治,以达到为官清廉,治政清平,让人民生活安定,从而使封建政权长治久安的目的,张居正于万历元年(1573)推行“考成法”。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内阁的行政和监察责任,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监察职能。【详细】

经济改革:
明朝“一条鞭法”

为了改变严重的赋役不均,减轻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浮税,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了赋役制度改革。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通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这是自唐朝行“两税法”以来,我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大改革。一条鞭法的实行,在我国赋役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详细】

国库充盈:
仓库粮食可支用十年

张居正改革是在明代中叶以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实行的政治变革。在张居正秉政期间,对明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整顿了吏治,巩固了边防,国家财政收入也有明显的好转。据记载,万历初年太仓的积粟可支用十年,国库的储蓄多达四百余万,国泰民安,国力臻于极盛。张居正改革确实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详细】

张居正改革本质:遵守成宪 效法祖制

 

张居正是相对务实的明代阁臣,效法祖制是其政治行为的特征。张居正在万历初年所要变革的主要是嘉靖革新之后再次生成的弊政,他并没有提出超越嘉靖革新的变革主张,其所言“敬天法祖”、“孝莫大于遵祖”、“率由旧章”等绝非虚语,故他的施政特点就是恢复有益于时政的嘉靖革新措施,他能做的就是“综核名实”、“崇法务实”、“遵守成宪”。【详细】

 
熊召政眼中的张居正
 

这个悲剧异常惨烈

帝师中有“越优秀越悲剧”的怪圈,但海瑞比张居正刚烈,徐阶比他狡猾,严嵩比他圆滑,却无人比他更悲剧。熊召政认为这是张居正挑战皇权所致,小皇帝长大后自然会维护他所在的利益集团,熊称之为“屁股决定脑袋”,一个皇帝,怎么会容忍有个人说话比他还厉害,对拥护他的皇亲国戚下那么狠的药。【详细】

为首辅:反对道德至上  

在熊召政眼里,张居正的为官哲学是:野有饿殍,你纵然餐餐喝菜汤,也算不得一个好官。如果老百姓丰衣足食,你顿顿吃肉,笙歌不绝于耳,你依然是一个好官。熊召政认为,张居正这是在提倡按劳取酬,官员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享受点是可以的。官员应该清廉,但不等于官员不能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福利。【详细】

为人:有腐化之嫌  

史书中确有记载张居正被抄出10万两白银,但他说:“在明朝抄出10万两,就说明他是个清官。”他解释道,张居正任朝廷一把手10年,二把手6年,工资加奖金,每年收入一万两有余,家里就这么一点积蓄,怎么能叫贪官?【详细】

这个悲剧异常惨烈  

尽管帝师中有“越优秀越悲剧”的怪圈,但海瑞比张居正更刚烈,徐阶比他更狡猾,严嵩比他更圆滑,却无一人比他更悲剧。熊召政认为这是张居正挑战皇权所致,小皇帝长大后自然会维护他所在的利益集团,熊称之为“屁股决定脑袋”,皇帝怎会容忍有人比他厉害。【详细】

 
 

张居正“新政”并不是“改革”而是“人事管理”

张居正的管理不包括任何革新,而是将重点放在行政纪律和税法的严格执行上。1576年,还需要皇帝亲自干预以使各省官员及时解运税收到京师。但到1581年,首辅已经能够奏称,由于强化了财政责任与官员考成的关系,正赋不亏,征解如期。张居正力主严查财政帐目,这在16世纪是空前的。张居正不再依靠监察御史,他对六部官员开始稽核。1572年户部宣布裁省文册28种,归并文册22种。因此这些账册,特别是那些边军送来的账册被压缩成了一种更为简短的格式。【详细】

 

明朝官员

古代城墙

可是张居正从未企图改组政府或重新创制文官组织。除了加紧边防之外,他唯一可能导引到主要改革的步骤乃是1580年的全国士地测量。不过在测量结果尚待审核之际张本人先已去世,以后无人主持,其数字未得继任者的切实注意。而且,土地丈量本身也并非创举,只是对朱元璋立国旧制的忠实重复罢了。 【详细】
条鞭法早在嘉靖十年就已推行,张居正则是全面施行,但即使在名义上,一条鞭法也没有达到消除杂役之害的目的,海瑞就曾经指出“各州县尚有力差名目可恨可叹”。而一条鞭法施行还滋生了另一个以后影响非常久远的问题,即火耗问题,火耗成为地方聚敛的一个巧妙的手段,成为纳税人的极大负担。 【详细】
条鞭法一条所谓好处是国家赋税征银,但前提是纳税人手中必须拥有白银。这似乎不成问题,事实上却是大问题。顾炎武晚年久居鲁地,目睹了当地百姓无银之苦,“见登莱并海之人多言谷贱,处山僻不得银以输官”。后“自樗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丰年出现人市现象。【详细】
 
 
张居正为何不能更进一步?
 

张居正为明代中晚期社会所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皇权政治为核心,以农商并重为发展方向,以遵守成宪、诚心顺上为行为准则。张居正力求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到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之中。【详细】

权力扭曲商品经济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长期以来挣扎于“权力经济”的夹缝之中,明代中晚期表现得尤其明显。皇权明目张胆地借官府之名对商户进行敲诈,皇亲贵戚借其特权直接参与商业经营,在牟取暴利的同时还恣意欺凌普通商贩和平民小户。由于权力的贪婪扩张,使得“商”只能畸形地发展,无法形成独立的循环。【详细】

价值评判体系错位  

在心学风行的明代中晚期,张居正无力建构出某一道德权威主体来与王阳明所确立的“心”相抗衡,他只能以政治权威代替道德权威,通过强化“内阁”的政治权威来实现对社会道德权威的确立,在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已经错位了的基础上,制造了更进一步的错位。 【详细】

 
 

樊树志:还原真实的张居正 既是政治家也是政客

这是他的一面,还有另一面。《明实录》对他的盖棺论定,既肯定他的改革业绩,也指出另一面:“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幸。”这十六个字,刻画的就是一副政客面貌。当时的一位言官江东之对他的批评,也有类似的概括:“才太高,性太拗,权太专,心太险。”张居正这个铁腕人物,在权力斗争中,常常不择手段。他的口头禅是“嫌怨有所弗避”、“不拘泥于常理”。这种政客作风,在“附保逐拱”与“王大臣案”中,流露得淋漓尽致。 【详细】

言行不一:
让皇帝感觉受欺骗

夜间跟随太监孙海到别宫游乐,学着走马持刀嬉戏,被李太后知道,罚了长跪还不算,又写下罪己诏才作罢。根据刘志琴先生的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张居正对少年皇帝的教育是严格的,标准也很高;可张居正忘记了他本人日常生活中却喜欢金玉珠宝、喜欢华服美食。这种反差,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感觉上无疑是觉得自己被欺骗,被玩弄了。【详细】

反贪污:
严于律人 宽于律己

王春瑜先生认为,“张居正最大的弱点”是“在反对别人腐败的同时,自己却也在腐败”张居正受贿在京虽有(张四维、吴兑、殷正茂等多有“献遗”),更多则在江陵老家。张居正心知肚明。万历四年,刘台参劾他的奏章,就历数其“夺”辽王“府地”,“起大第于江陵,费至十万”等贪贿之目。两年后他本人又回到江陵,亲所目睹。【详细】

科举作弊:
惠及子女 张居正欣然接受

诸子皆登上第,一状元,一榜眼,一进士,皆通过社会关系得之。神宗带头作弊,张居正欣然接受,遂使科场风纪大为窳坏,权贵子弟纷纷仿效,竞相猎取功名。张居正凭借权势为子弟谋取进身阶梯,其政治声誉不能不受到严重损害。一般来说,明朝建国以来,科场作弊虽然屡有所闻,但基本上还是公道的,然从张居正开始,已无公道可言。【详细】

 
王安石的清廉与张居正的腐败
 

北宋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张居正,是两个著名的改革家。改革的目的都为补救当时千疮百孔的朝政,改革得到身后都号之“神宗”的年轻皇帝的支持。改革的道路同样多难坎坷,最后归于失败。两人一直为后人议论纷纷,至今也没有停止。但有一点是截然不同的。就是王安石被罢官后,虽遭人骂,但仍得到朝野尊敬,即使同他的政敌,也有相当的友谊。【详细】

王安石的私德  

他大权在握时,也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有个官僚叫邓绾,曾为王安石的弟子和女婿求取官职,王安石就将此事公开,并宣布为邓绾的“罪过”。笔者以为,王安石的廉洁至少是他失势后颇受尊重的原因之一。 【详细】

张居正的私德  

张居正本人虽反对别人受贿,可他自己受贿却十分惊人。张居正做官前,家中只有田数十亩,他死后被抄家时,没收的财物折合近二十万两白银,另有良田800万亩。身为一品大员,他的月俸不过87石米,即使他不吃不喝,一生薪俸加起来,也只有两万两白银。【详细】

世易时移

“效率”与“公平”谁重要?

明朝《流民图》

张居正就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走上政治舞台,以非常之举推行新政,争得王朝短暂的复苏。而这一努力后来又遭受皇权的践踏。十年新政,顷刻间灰飞烟灭,这只能说明封建王朝所能留给改革的余地愈来愈窄,无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改革者都要遭到灭顶之灾,遂至无路可走,这王朝也就走到历史的尽头。【详细】
张居正无力化解皇权政治与商品经济之间的矛盾冲突,却又努力地确立“商农并重”的发展模式,幻想着通过商品经济的发展来维护皇权政治的稳固,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而他在历时十年的改革进程中,最终没有能够为明代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转型寻找到合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也没有能够在程朱理学之后确立起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他的改革便只能以失败告终。【详细】
政府与公司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司的目标简单明确而且易于测量,就是盈利最大化。但是政府的目标却具有多重性和模糊性。其次,效率并不一定是衡量好政府、坏政府的首要标准。政府应该有效率,但有效率的政府不一定是个好政府。政府应该首先追求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而高效率对此无多大帮助。 【详细】
赋役合一折银,减少了里长官府合谋舞弊的机会,有利于减轻农民人身依附,是唐代两税法之后的重大改革。一条鞭法的实行使明政府赋税收入增加,万历初期十年史称最为富庶。但是,随着万历十年张居正的去世,一条鞭法逐渐名存实亡,以一条鞭法为大成的整个财税改革完全失败了。它的失败原因并不在于人亡政息,甚至也不在于皇权的腐败和吏治的松懈,在本文看来,专制主义制度下的财税改革至多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一时之效,失败是注定的。【详细】
 
朱元璋的“乌托邦”
 

治隆唐宋

乌托邦来自于英文“Utopia”, 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莫尔在书里描写了他所想像的没有阶级的幸福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想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乌托邦”,这是一个复古而又兼有朱元璋创新的社会。他的“乌托邦”又会是是怎么样的呢? 【详细】

 

没有贫富分化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歧视商人的皇帝。他认为只有实实在在生产粮食和棉花的活动才是劳动。元代的商业比较发达,有钱的商人很多,他们是第一批被朱元璋清除掉的人。 【详细】

 
我们绝非对张居正吹毛求疵,事实上在张居正督促下万历最初的十年,明帝国确实称得上“海清河晏,歌舞升平”。纵然其间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错误也不是当时的张居正所能预料的,至于他的贪腐和权谋,在一个专制社会也委实不该苛求。不过,我们理解张居正不代表我们认同张居正的贪腐和权谋。至少在500年后的今天,想来国人们应该是有资格要求“循吏”们既能干又清廉的,不然这500年真的就“弹指一挥间”了。(制作: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