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2015.1.29 总第62期 作者:兰台
引言: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少帅》中,塑造了一个与张学良亦师亦友,一身正气一心报国,不得不与张学良父子兵戎相见,最终以身殉道的奉军将领郭松龄的光辉形象。那么,历史上反奉身死的郭松龄确实如剧中所演那样吗?我们走进历史的迷雾,看一看历史上的郭松龄是什么样的。
可以说《少帅》中对郭松龄的描写是颇下工夫的,很多细节和情节也是能和史实对的上的。比如性格上,虽有“大义”、“道德”之名,但郭松龄性格上的狭隘刚愎还是很清晰地表现出来。
而现实中,据东北军老人们回忆中的郭松龄确实如此。参谋赵毅回忆:“郭氏为人刚愎自用,作风跋扈专断,不为张作霖所重,独赖张学良多方向其父讲好话,终于使郭得以畅行其意志。”张学良的亲信刘鸣九也称郭松龄给张学良当参谋长时,开始时对张学良“奉命惟谨,十分恭顺”,但随着张学良信任的增加,郭松龄日益骄横,而且刘鸣九也回忆郭松龄待人处事偏激狭隘。
狭隘刚愎的性格使郭松龄在奉军高层人际关系恶劣,他似乎只和张学良一个人“好”。这一点在剧中有着清晰的体现,而郭松龄与张学良矛盾日渐浮上水面的过程在剧中也处理得十分清楚。
但有些问题,电视剧限于篇幅和人物的设定,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郭松龄追随孙中山并深受其影响吗?
电视剧中强调郭松龄早年追随孙中山,所以接受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并试图用这些思想影响少年张学良。
但历史上,说郭松龄追随孙中山恐不能成立。1905年,郭松龄考入奉天陆军小学堂,次年进入陆军速成将弁学堂,毕业后分到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卫队任哨长(排长)。受到卫队统领朱庆澜的赏识,倚为心腹。赵尔巽调任四川总督,朱庆澜与郭松龄随之入川。辛亥革命后也随朱庆澜被逐出四川。回到东北后郭松龄追随蓝天蔚、吴禄贞等革命被捕险些被杀。清帝退位后,郭松龄入陆军大学学习。1916年,从陆军大学毕业的郭松龄南下广东,这段日子,是他可以被称为“追随孙中山”的唯一一段时间。
但他南下广东并非为了追随孙中山。1916年郭松龄的老上级,有知遇之恩的朱庆澜出任广东省长,郭松龄南下,正是投奔老上级去了。在朱庆澜的关照下,郭松龄先后任粤、赣、湘边防督署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等职。而直到1917年7月护法战争时,孙中山才来到广东,受到朱庆澜的支持,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这期间,未见孙中山对郭松龄有何“重用”,仅安排其到韶关讲武堂做教官。随着同年段祺瑞将朱庆澜调离广东,失去了靠山的郭松龄也离开广东返回奉天。
事实上,郭松龄对于孙中山及其国民党的政治评价并不高。郭松龄的友人齐世英记载,曾亲耳听郭松龄对其的评价“连广东都搞不好,都统一不了,还谈什么?”
事实上,就如电视剧中所演,郭松龄倾向地方自守,保境安民,反对张作霖武力统一中国的战争。而在这个问题上,孙中山和广东国民政府一样也主张武力统一,自然和郭松龄的立场格格不入。反倒是被孙中山逐走并消灭的陈炯明的联省自治主张与郭松龄有异曲同工之妙。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既然追随孙中山并受其感召说不通,那么郭松龄反奉究竟是为什么呢?
电视剧中比较客观地再现了郭松龄在奉军派系斗争中的处境,以及对张作霖功高不赏的怨愤,这些都是符合史实的。但他真的如电视剧中所演是拥戴张学良夺权改革东北弊政?
当然不是。反奉后第9天,在郭松龄给张学良的信中,郭就痛痛快快地发泄了对张学良长期的不满和怒火,他这么写到:
“我公(张学良)为人多疑好杀……公明知龄(指郭)与韩(韩麟春)不能相容,而此次出兵,又复使伊(指韩)与龄并列,更委于珍为副军团长,使龄受其节制。公(张学良)乃诿为主帅(指张作霖)意旨,事前不知,此语谁相信耶?……而龄所保荐部下之不信任,龄所陈述政见之不采纳,犹其余事耳,此应请公反省者一也……嗣与李景林榆关血战,我公父子始得保持地位,至于今日。我公父子对李景林及松龄之信用,果何如耶?此应请公反省者二也。……去年榆关战役子弹缺乏时,我公复欲支身后去,经婉劝始止。公乃自云‘不忍舍弃将士’,证以前事,龄实未敢深信。此愿我公反省者三也。”
当面翻脸已经到这个地步,你相信他是要拥戴张学良夺权吗?
真正的目的,郭松龄自己倒是坦诚地说过。这是在巨流河之战前,郭军正势如破竹之时,面对着来给张学良送信的日本医生守田(就是如电视剧中所演为郭松龄治病的守田医生),郭向守田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此次举兵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在再不能中止。我已经42岁,这样的病躯,也许活不了多久了。如果张上将军(张作霖)痛改前非而下台的话,请学良君到日本去留学三、四年,在此期间,自己的经纶抱负实现一部分之后,愿将位置让给学良君,自己下野,度过闲云野鹤的安静余生,这不是假意,而是真情。”
郭开出的条件很明确,张作霖下野,张学良出洋,自己在东北施展抱负——把老张家的东北变成老郭家的。至于说三四年后让位张学良,那就属于小孩子才信的场面话了。
这点从郭松龄暗中与冯玉祥、李景林签订的反奉密约中也能看出,在这封密约中规定了反奉成功后郭松龄得到东北的地盘,李景林得到直隶和热河的地盘。就是清晰明确赤裸裸的军阀划分地盘。
换句话说,郭松龄反奉的目的清晰明确——取张作霖而代之。电视剧上无疑是美化了郭松龄的动机。
郭松龄反奉时一直对日本的威逼利诱严词拒绝吗?
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在郭松龄反奉作战时,日本关东军不断派人对郭松龄威逼利诱,而郭松龄始终对日本关东军的武力要求不假辞色乃至据礼驳斥,塑造了郭松龄爱国将领的高大形象。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郭松龄是这样的吗?
可以明确的说,电视剧中的相关情节都是有所根据的。
但是这不代表电视剧中塑造的郭松龄形象是真实的。因为,还有重要的史实没有提。
郭松龄在反奉战争中确实对日本关东军、满铁、日本驻东北领事机构这些日本驻东北地方机构态度强硬,但这种强硬的背后是他早和日本高层勾兑成功。事实上,没有日本高层的首肯郭松龄也不敢发动反奉战争。
1925年秋,郭松龄以观战武官的身份到日本观摩日军秋季大演习。在此期间,郭派出联系人驹井德三向日本高层传话说:“决定让张作霖隐退,以便在东北建立一个独立政权,并为此筹措了四千万元的经费。可是,在满洲有日本的权益,所以得不到日本政府的谅解,就不能着手进行。因此,可否把我向政府有关方面引见一下。”驹井特意反问说:“一旦独立政权建成,和日本的悬案就能解决吗?”郭立即回答:“一定要一举解决问题。”随即,驹井把郭引见给日军总参谋部第一课长小矶国昭(后来的二战甲级战犯)。小矶国昭表示说:“日本陆军决不干涉。”郭松龄回国后,驹井认为只是一个课长的保证不足为凭,于是又到陆相宇垣一成那里取得了“严守中立”的诺言。驹井一经把对宇垣进言的成功信息通知给郭,郭立即发动了反奉战争。
正因为有了日本陆相“严守中立”的保证,郭松龄在反奉作战中才敢于对关东军不假辞色甚至严词厉色。背后是一种有恃无恐的心态:我和你们上层通过气了,不会让你们干涉的,所以少在这碍手碍脚。
这种心态直到关东军干涉之后,郭松龄派出殷汝耕前去交涉时,还体现得很明显。
郭松龄派东北军外交代表殷汝耕赶赴大连关东军司令部,对日本方面对郭军产生的“误解”予以解释,并争取关东军的“谅解”。据记者王子衡报道,殷与关东军代表做了如下谈话:“日方问:关于尊重条约的话,是否意味着完全承认日本一切既得的权益?殷答:如果中国政府批准,郭军长以后当然没有问题。日方说:我们认为无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二十一条,采取什么态度,而东北政权,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力量实践这个条约。这一点张作霖已不否认,难道郭军长还会否认吗?如果也不否认的话,现在可以做出什么保证来吗?殷说:这得请示郭军长以后才能回答。但是,我个人相信郭军长取得东北,迟早可能实现日本的希望。”
殷汝耕敢做出这种保证,实际上也是在暗示对方:郭和日方早有默契,只是你们关东军不知道罢了。
实际上郭松龄也不是笨蛋,在当时东北日本势力已经深深渗入的环境下要推翻日本扶植的代理人张作霖,没有日本的首肯自然不可能成功。
而日本上层对“郭松龄反奉事件”的发生早已预先知晓,并认为这是扩大侵略东北权益,一举解决多年悬案的一次良机。因为在此之前,日本决策层对张作霖已经很不满了。
20世纪20年代以后,张作霖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对东北的有效统治,他就不再甘心做一个“东北王”,而是野心勃勃地制定新的目标,那就是从地理上、经济上、军事上以东北为基地和跳板去控制整个中国,力图以东北为基地和跳板进行关内扩张,武装统一,问鼎中央政权,从而与日本的对张政策之间发生根本性矛盾。
日本政府1921年5月17日制定了《关于对张作霖态度的文件》。该文件强调:“张作霖期望在满洲维持和确保实际权力,进而向中央政界伸张其权势,这几乎不容置疑。最近,张对我文武官员表示,需要武器及其它物质援助,对此人今后之活动,帝国之态度需要最为慎重考虑。大体而言,对张作霖在满洲整顿充实内政及军备,在当地确立其牢固势力,帝国应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但其为了在中央政界实现野心而要求帝国帮助时,以不采取进一步帮助的态度为适宜之对策。”
日本政府采取这个态度,是因为,张作霖向外争权必然不利于东北的稳定,也就不符合日本的利益要求;再者,张的行为也会招致美英列强对日本在华权益的打压。因此,日本希望张作霖安分守己固守东北与张作霖的武力统一中国的计划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而相比之下,郭松龄一直强调的保境安民,严守东北,不参与逐鹿中原的主张实在太对日本人胃口了。这也是郭松龄一说反奉日本高层马上首肯并保证中立的原因。
郭松龄举兵倒戈之始,日本政府马上发布不干涉内政的方针,“对张作霖政权的崩溃采取听其自然的态度。”
1925年12月4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专门讨论了如何应对郭松龄事变的问题。币原外相提出要从“冯玉祥及国民党将左右中央政局的大势出发,‘若只见满洲局势之情形,而不顾北京、长江方面之形势,而决定帝国之态度,实非上策’,主张‘确实严守不干涉主义’,对郭则警告其反对日本在满洲权益的言行。”一直以来对华态度强硬的陆相宇垣一成因事先得到了郭松龄带的话自然成竹在胸,不但反对采取行动,还为不干涉郭松龄极力辩护,他称日本在东北势力强大,就算郭松龄取代了张作霖统治东北,郭也不敢无视日本人的要求,反而张作霖大厦将倾,若此时支持则面临的风险过大。加藤首相的态度很明确:“张作霖输也好,郭松龄赢也罢,跟日本没有关系。政府将在绝对不干涉下,静观其变,假若其结果将威胁日本的特殊利益时,才采取适当的处置。”
但偏偏,关东军是一支习惯“独走”,一向不服从上级,任由热血青年军官瞎搞的部队。在他们看来,高喊革命口号的郭军推翻自己扶持多年的张作霖无疑会给日本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就算高层下令严守中立,关东军还是我行我素全力支持张作霖。于是,走上层路线的郭松龄就悲剧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假如郭松龄反奉成功,在抵御日本势力渗透侵占东北这个问题上能不能比张作霖做得更好,是很成问题的。
总的来说,《少帅》中李雪健的张作霖入木三分,文章的张学良也活灵活现。郭松龄形象的塑造也很成功,只是,这个郭松龄是电视剧中的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真正的郭松龄还有相当的距离。
兰台
凤凰历史特约记录员
凤凰历史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看精彩历史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