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国难:1944年十万热血知识青年踊跃从军
2009年11月25日 15:43红岩春秋 】 【打印共有评论0

从军纪念活动

复员时间临近,不少从军人员都深深感觉到,参加从军行动,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生命在所不惜,决心奔赴战场,和敌人作殊死斗争,虽然没参加杀敌,志气是轰轰烈烈的,使敌人胆颤心惊,在历史上是一次壮举,全国人民也非常关心。深受教育,应该有所表示,留作纪念。在给《军中导报》投稿中,在军士的来信来稿中,都建议由军士队通讯处代表士兵们,向师首长请求,准许作些有意义的表示,作为纪念。经潘华国师长批准,每营选士兵代表一人,每团选官佐代表一人,定时在西温泉开会研究,接送代表的车辆和会议费用,由师部负责。

代表们经过讨论决定:选出复员在南京的代表10人组成“青年军201师从军复员纪念委员会”,以军士队结业通讯处总干事为主委,经费每个士兵扣津贴费5分,每个官佐扣薪水2角,总计约600余元。办法:除复员前夕,各连队组织同乐会、大聚餐;也可酌请驻地附近群众代表参加外,集体在营地适当地点建纪念碑一座。复员日,发表《告全国父老书》和《向最高当局致敬电》,并在适当时间向国家元首献指挥刀。决定内容为:我们是为挽救国家危亡,自愿从军,使日寇闻风丧胆,宣布投降,国家转危为安,受预备役训练后复员参加建设,如外敌入侵,决应召杀敌,听从指挥,保卫安全。平时团结国人,共建祖国于富强,继续报国壮志。但反对内战,绝不愿自相残杀,消耗国力,特昭告天下,以彰信守。

为此经勘察决定在进入营区的要隘,青木关垭口公路边的悬岩上,凿“安邦建国”四个大字,上款刻“青年军第201师志愿从军纪念”;下刻“师长潘华国书,一九四六年六月全体官佐志愿兵立。”朱红涂染,非常醒目,乘汽车经过该处都能看见。此巨造在解放后公路扩建时,已被消除。

1946年6月3日复员日当天,重庆各大报都刊登了我们发出的《告全国父老书》和《向最高当局致敬电》两文告全文。当时我们己在复员途中。据说最后“反对内战”几句己被删除,大家非常气愤,但既已刊布,也莫之奈何。

向国家元首献刀的事,是向国家表达愿听从指挥,忠诚于建国与御侮的决心,非效忠某个人,也是向国人宣示。不参加内战,让国人共鉴。该刀因铸成较晚,请准在1947年3月29日在三青团中央团部纪念“青年节”的大会上进行,因时间迫促,只通知在南京的部份复员士兵100余人参加,是由三青团书记长陈诚代表国家主席蒋介石接受的。

1946年6月3日,订为“复员日”,各师从那一天起,同时开始复员,依计划每人穿上所发的灰色斜纹布复员服、船形帽,事前按单位分路线集中,派军车分批护送出发。首批在璧山师部大操场集合,师长潘华国作了简单讲话,预祝大家回原机关学校保持本师光荣作风,将来参加建国工作,把我国建成富强康乐的新国家。然后登车分道出发,大家鼓掌辞行,歌声嘹亮。长龙似的车队,受到夹道欢呼的群众欢送,标语口号相当壮观。

除送走的以外,重庆附近四个师所剩不多,将万县203师的营房,改建为青年中学和青年职业训练班,事前已准备好负责人员和教职员,把几个师应去的复员士兵集中起来开学上课;我校从军的白垒同学为青年中学教务主任,教职员等也绝大多数是复员士兵中选任的。

这次复员工作,是全国一致的,原来提前征召出国,补入新一军、新六军等部和青年军207师已调到东北去的,也同样遵令就地复员。我高中同学在华西医大从军到印度参加新一军任军医的陈国远,在东北复员回校。长春青年中学,就是当时收容在东北复员的无业青年的。对于复员的预备军官(也是唯一的一批)的管理工作。在国防部之下,特设预备干部管理局(简称预干局)以蒋经国为局长,贾亦斌为副局长负责。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陈运刚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