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国难:1944年十万热血知识青年踊跃从军
2009年11月25日 15:43红岩春秋 】 【打印共有评论0

1944年发起40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和1945年元旦正式征集入伍,到今(2005)都整60年了,还没有见到较全面的记述和评价,我作为自始至终的亲历者,将那段历史回忆如下。

从军运动的兴起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我国侵略的战争已进入第七年,妄图实现和德、意法西斯霸占世界的幻想,偷袭珍珠港已过两年,迫使美英在东方对日宣战,南亚战场已扩大到印、缅,日本兵力分散,补给线太长,在中国战场已深陷泥潭,无法应付,就想孤注一掷。集中兵力迫使蒋介石投降,打通陆上交通线(所谓“中国走廊”)。3月已攻占我衡阳,向贵州猛扑,前锋已达独山。已逃到西南的人民大众和在陪都重庆的国民党首脑机关,都一片慌乱,并派人到西昌准备,必要时再迁都西昌。幸而赶调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等部队在广西宾阳迁江昆仑关一线阻截成功,得以暂时稳住局势。

但抗战颓势一时很难扭转,社会上人心惶惶。一般正在学校读书的知识青年,深感民族危亡,急需奋起抵抗。于是投书报刊,主动请缨,放弃学业,奔赴战场。这样一呼百应,从大学到机关,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闽浙和陕甘宁青,甚至东北、华北敌占区的知识青年都纷纷响应,通过敌伪封锁线,逃出参军杀敌。一时街头宣传的、到政府报名登记的、学校展开论战辩论的,都是义正辞严,慷慨激昂。这股保国杀敌的义愤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笔者出生于国难深重的农村,饱经苦难,朝不虑夕,启蒙入学,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教师讲述东北同胞亡国灭种之痛,声泪俱下,立志报国。抗战爆发,经常参加救亡宣传,动员家乡青年参军杀敌,偶有群众质问:“你们为什么不去?”虽因年幼,深受刺激。这时年已弱冠,虽正读大三,决心杀敌雪耻。激于义愤,满腔热情,连续在报刊投发《有血性者,死国之时也》、《从军行》、《祖迈、父老、母死弟幼妻无子,都不能阻止我从军》等诗文十数篇。鼓励同龄朋友,共赴国难。中华大地,从军烈火,越烧越旺,社会各界,一片支持,甚至个别地方已因请缨而显混乱。

到盛夏,国、民党当局见民气沸腾可用,酝酿顺应舆情,接纳从军。于是才有以最高统帅出面,倡议“十万知识青年从军”的号召出台。制定办法,为从军青年保留工作和学籍,进,行报名准备,各地暂时安顿,定时入营。在机关学校工矿行业报名的,继续学习工作,作好安排。对这批难能可贵的精英,在干部选拔,培训地点,生活物资准备,战前训练安排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不然,虽有爱国之心,只热血沸腾,不经组织训练,涌向战场。又如何取胜?对国家也无好处。这些运作,是能为社会各界,及从军青年所理解的。

我所就读的中央政治大学,经过壁报、大字报对《大学生从军划算吗?》进行论战并组织大会辩论后,报名从军人数统计结果,约300余人,占全校学生五分之一。于是学校利用入伍前日个月时间,分年级系科组织赶课,争取把下年级的课程基本上完,教授学生都不休息,到年底通过考试,保留学籍。这期间,先后有利用我们的文化优势和全系国民党员的政治素质。来招考“翻译官”和“政工人员”的,但绝大多数同学决定“以身许国,甘当普通一兵,去战死沙场”、而不愿去拿高薪“侍候外国人”或“卖狗皮膏药“(当政工人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陈运刚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