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外交官拯救1.2万犹太人脱离纳粹魔掌
2009年08月15日 10:38《文史春秋》 】 【打印共有评论0

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的国民政府外交官何凤山,曾为数千名犹太人办理签证,使他们免遭希特勒的屠刀,战后名声响亮。但是,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有一个人曾使1.2万多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涂炭——他就是王替夫。王替夫曾任伪满外交官,两次与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宴会,受到过清朝逊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接见,面见过国民党要员蒋经国……

多年前,我在一次偶然的采访中,通过他人得知:有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会讲4国外语,常常教中小学生外语,一分钱不收,谁要是给他钱,他就像是受了侮辱似的。他,就是王替夫。

几经联系,我终于找到了居住在哈尔滨市芦家街的王替夫老人的家。这是一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半旧居民楼。好不容易才敲开王老的家门,高声应答并前来开门的正是王替夫老人,见面就说:“我耳朵有点背……”

只见老人身板硬朗,声音洪亮,瘦高的身材,腰板仍然很直,真看不出有90岁高龄。由于已经通过电话沟通,没有更多的寒暄,老人就滔滔不绝打开了话匣子。

阴差阳错,抗日学生变成了伪满外交官

1911年,王替夫出生在吉林省永吉县黑山嘴屯子,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外语天赋,随经商的父亲到哈尔滨念小学时,已经能用英语与老巴夺烟厂的英国人会话了,上初中以后又学了俄语,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他的外语成绩一直遥遥领先。由于数学不太好,他跳槽到当时的法政大学,开始学习日语和德语。

1932年,他毕业的时候,正赶上“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沈阳、长春和吉林,日军气势汹汹地向哈尔滨挺进。马占山将军在齐齐哈尔举起了抗日的大旗,打响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枪声。全国上下出现一片抗日的怒潮,东北人民更是热血沸腾,各种“反日同盟会”如火如荼地组织起来了。王替夫与哈尔滨法政大学的热血青年一起,走上街头,奔走呼号,宣传抗日,为马占山的将士募捐。

这时已是11月,天寒地冻,人们关心严寒中的抗日将士,仅几天的时间就募集了上万件衣物、1万多块现大洋。大家选派王替夫等人为代表,乘火车送到齐齐哈尔抗日前线。

经过一夜的奔波,王替夫等以学生为主的代表住进了齐齐哈尔龙江饭店。那天上午9时,马占山将军来了,他一身戎装,个头不高,留着小胡子,剃着光头。面对哈尔滨的父老乡亲,马占山将军心情激动,他慷慨激昂地表示:“感谢哈尔滨市的学界代表,感谢父老乡亲的厚意,国难当头,爱国是军人的天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临阵脱逃是军人的耻辱!我们一定用鲜血和生命报效国家,保卫黑龙江的神圣国土!我们一定和日本鬼子血战到底,决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

望着这个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着的军人,王替夫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崇高的敬意,一瞬间,他觉得这个军人的身材高大起来,坐在那里,需要仰视才能看得见。

代表们要求上嫩江桥抗日前线慰问将士,马占山将军不准许。他告诉大家,日军正想从那里过江,前方在激战。但是,他同意大家到第二道防线昂昂溪去看看。

第二天,学生和市民代表来到了昂昂溪,驻军连长金典荣热情地欢迎大家。王替夫至今仍然记得,金连长脸上有一道伤疤,好像是子弹的划痕。学生们要求参军,金连长说这事他决定不了,要大家赶快回家,发动人民抗日……

代表们的这些行动,都被哈尔滨《国际协报》的记者摄入镜头,及时登载在报纸上。可是,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哈尔滨就沦陷了。那张报纸成了日本鬼子抓人的依据,王替夫不可避免地落入魔爪,被投入道里中央大街的监狱。

日军一遍遍地拷问谁是组织者,王替夫就是不说。再问时,王替夫干脆用日语告诉他们:我们都是爱国学生,都是自发自愿的。日军十分惊讶,想不到一个这么年轻的中国人,日语讲得这么好。再一调查,才知道王替夫居然会说4种外语。

日本鬼子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经过商量以后告诉他,皇军到这里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帮助满洲人赶走张氏父子,建立王道乐土,只要他答应为日本人做事,就可以放出来。

王替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但日军不死心,把他的父母和新婚的妻子都找来了,给他们15分钟的见面时间,要家人劝说,否则就杀头。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谭敦民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