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三次编练新军 促进中国军队近代化(图)
2009年03月02日 10:09南方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袁世凯]

当然,他深知新建陆军参用泰西军制,按照西法操练,亟须既懂得西方军事理论又掌握近代军事技术的将才和教官,因此,他一方面通过中国驻德公使,延聘10余名德国军官,充当教习,另一方面又大量使用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为将官,据1896年4月统计,当时军中充当统带、帮带、哨官、领官的武备学堂毕业生有130余名,其中包括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袁氏亲信党羽。为使新建陆军的训练有章可循,军纪得到保障,袁世凯还督同徐世昌、阮忠枢、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僚属编撰《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和《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二书,就该军的营制、禁令、训条、操法等作出详细规定,并发到军中,供官兵遵行。

此外,袁世凯也重视对军官、士兵的教育,分别派段祺瑞、王士珍等开办了德文、炮队、步队、马队和工程队随营武备学堂,从所部官兵中挑选有一定文化者入堂学习,试图藉此造就将才,改变中国将弁“不但于各国兵学毫无领略,即中土古今名将治军之道,亦属茫然”的毛病(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袁世凯及其僚属的努力下,经过短短一二年的训练,新建陆军初见成效,博得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由康有为代拟的徐致靖《密保练兵大员疏》中曾称赞说:“新建陆军之练洋操也,精选将弁,严定饷额、赏罚至公,号令严肃,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植木,而且设为两军伪攻出奇诱敌之形,进退机宜,随时指授”,(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1页。)很注意实战演习。而当时驻天津的英、俄、日、德等国外交官和记者也不断前往小站观操,“动色欢服”,“诧其军容之盛”。尤其是英国海军司令贝思福参观之后,写了一本书,盛赞新建陆军“操法灵熟,步伐整齐,以及旗帖之鲜明,号衣之整洁,莫不楚楚可观”,更使袁世凯及其新建陆军驰名中外,声誉隆隆而上。

的确,袁世凯所编练的新建陆军是中国第一支真正近代化的军队,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袁在练兵过程中,也很注意利用金钱和地位收买人心,施加个人影响,使该军上下都听命于他,应该说这带有很强的封建性,与近代化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可是,袁世凯正是凭借这一资本,扶摇直上,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第二次练兵:实力大大增强

袁世凯练兵的第二时期是在鲁抚任上。戊戌政变发生后,清政府命荣禄节制各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改称为武卫右军,由荣禄管辖。不久,山东爆发义和团运动,袁被任命为山东巡抚,率武卫右军前往镇压。

针对当时山东形势“伏莽未靖,强邻逼处,教案交涉,操纵倍极繁难”的情况,他认为筹饷练兵“尤为急切”。(《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7-78页。)于是,着手扩编武卫右军。他将山东原有勇营34营进行裁并,改编成步、骑、炮兵20营,计有14,000人左右,称为武卫右军先锋队。该军完全仿武卫右军营制,其军官一部分由原部而来,一部分由武卫右军升调,全年军费90余万两,分别截取自地丁、漕粮和关税等项收入。由于当时袁世凯主要忙于镇压义和团和“保境安民”,因此,对武卫右军先锋队的编练并未花费多少心思。

与小站时期相比,此时期的练兵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可是,他所掌握的军队却较前增加了一倍,拥兵达20,000余众,实力大为加强。在此期间,袁世凯积极与东南互保,拒不派兵北上勤王,避免了像其他武卫军那样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的下场,很好地保存了队伍的完整性。到庚子后,5支武卫军仅袁率领的武卫右军硕果仅存,而他自然也就成为清末唯一拥兵自雄的大臣,清政府不得不大加倚重,委以要任。

第三次练兵:全国兵权倾于一身

1901年11月,袁世凯被擢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了他第三时期的练兵。在此之前,清廷因庚子事变而痛定思痛,成立督办政务处,谕令各省裁减旧营,以腾出饷项,编练新军。可是,袁世凯到任后,却借口“直隶幅员辽阔,又值兵燹之后,伏莽未靖,门户洞开”,非但不裁减,还要求增募新军,并奏请“拨款一百万两,作为募练新军之用”(《袁世凯奏议》,第428页)。结果得到了批准,依议办理。于是,他命幕僚拟定募练新军章程11条和募兵格式8条,对应募壮丁的标准及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兵必合格,人必土著,应募之后,按名注册,交由地方官分存备案,以便稽考。并分饷以赡其家属,计亩以免其差徭,显示体恤之心,隐寓防维之意”。之后,他又派王士珍、王英楷等按照这一要求,分赴正定、大名、广平、冀州等各属,会同地方官,精选壮丁6,000人,由他们分别训练。(《袁世凯奏议》,第435-438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