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2015.3.02 总第66期 作者:米兰德
引言:芈月传的热度还没有完全褪去,一部《明妃传》又把大众的视野一下子从战国时代拉到了15世纪中叶的明朝。剧中的男主角便是由帅气逼人的霍建华出演的明英宗朱祁镇。剧中的主线当然是他与刘诗诗出演的杭允贤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但由明英宗一手指挥的土木堡之战也将全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剧中明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无疑是明英宗的自负与轻敌。在历史教科书上,明军的惨败主要由明英宗最宠信的宦官王振的谗言与胡乱指挥来负责。这些因素确都有相关历史记载加以佐证。然而,作为本次战役的主角,大明王朝的军队究竟水平如何,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忽视了。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谈谈土木堡之变中的明军惨败的原因。
朱元璋麾下的王者之师
明朝军队在朱元璋的时代,无疑是一支战术得当,敢战而善战,勇气可嘉的劲旅。自朱元璋自立门户起家,到北上攻陷元大都,继而统一全国,明朝军队先后击败了元朝麾下的由蒙古人和汉族人组成的各色军事力量;也在与其他各路大大小小的起义军的角逐中更胜一筹。被后人称道的明初诸名将虽然是居功至伟,但他们麾下的明军才是保障他们战略战术执行力度的根本。
由于地处江淮流域,明初的军队主要由步兵组成,骑兵的数量相比之下很少。然而在面对以骑兵著称的蒙古军队时,明初的军队并没有因为战术机动水平不如骑兵而在战场上显得进退失据。
与传统的认识不同,明初步兵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长枪兵与弓箭手。这样的构成虽然看着简单,在实际作战中却有非常高的效率。明朝军队以每一百人作为一个基础战术单位,这当中就包括了40名长枪手与30名弓箭手,此外还有20名刀盾手负责支援作战。值得一提的是,每支队伍中还包括了10名使用原始火枪的火铳手,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无论是敌军的骑兵还是步兵,明初的步兵都会使用手中的长枪发起势不可挡的冲锋。长枪作为冷兵器时代最适合集体作战的武器被明朝步兵很好的加以利用。
纵观人类军事史,使用长枪为主要武器的军队无一例外都需要严密的训练与高昂的士气,才能发挥这种武器的最佳效果。无论是古代的马其顿帝国还是中世纪的瑞士人,又或者是近代开始后崛起的西欧地区,长枪都是军队长期依仗的骨干兵器。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明初军队也以其独特的长枪方阵战术,独树一帜。
(著名的瑞士长枪兵)
此外,与传统的中原文化军队所不同的是,明初军队的远射武器,受到蒙古军队的影响而主要使用弓箭而不是弩。自战国时代开始,中原军队就一直大量装备各色的弩来作为最主要的远射武器。随着技术的发展,弩的射程与威力都有了较大提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有诸多不如弓箭的地方。例如弩无法像弓箭那样进行大仰角的抛射,这也就意味着使用弩的士兵无法隔着己方队伍进行有效射击。一支以弩为主要射击手段的军队,其负责肉搏掩护的近战力量就不能布置较大的纵深,妨碍弩手的瞄准与射击。这在冷兵器时代是存在较大缺陷的。面对实力较强的对手发动的冲锋时,这样的队伍比较容易被撕裂与击破。然而,弓箭手的培养同样也比培养一个弩手要高许多。相比进行短期训练即可匆匆上阵的弩手,弓箭手需要的是士兵长期的练习,需要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进行供养。
正是靠着长枪与弓箭这两种古代世界的最优配置,明初的军队在面对各类敌人时候显得游刃有余。
优势丧失与亡羊补牢
可是,在明初一统江山后,明军的军事优势便开始慢慢丧失。一方面是由于大规模战事告终后,很多处于内地的军队马放南山,训练难免懈怠。另一方面,由于朱元璋开始推行异常理想化的卫所兵制度,将大量军队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而不给于足够的供养资源,造成了军事人员的生活贫困、训练废弛,以至于兵员的逃亡。
同时,明朝对于内地地区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力图根除元朝时期外来文化影响的因素,使得民间尚武文化迅速丧失。如此一来,维系着军队使用长枪方阵和招募弓箭手的社会资源都不断减少。明朝军队注定将在之后的日子里发生重大变化。
这个变化在朱元璋死后已经初露端倪。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南北两股势力的明朝军队狭路相逢。朱棣麾下的燕军虽然在骑兵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战场上相互厮杀的绝大部分,依然是步兵队伍。
按理说,这应该是两支同样编制、相同武器和战术的军队间的角力。但是南京朝廷派来的南方军队已经开始有了使用弩的记载。这一不同无疑反应了明朝军队正在逐渐丧失自己的光荣传统。北方的燕军由于一直处于同蒙古军队交战的最前线,这一变化并不明显。这一差别,也是最终燕军战胜南军,保送朱棣登上大明皇位的原因之一。
勇武的朱棣登基成为明朝新的皇帝,并没有止住朱元璋时代就开始的明朝军队颓废进程。虽然他本人多次出征草原地区,但对于大明的制度与政策并没有做根本的调整。相反,明初就订立的高压政策,在他手上得以延续和强化。唯一的亮点无疑是他亲手建立,以三大营为核心的禁军力量。三大营中包括了以使用火铳射击而闻名的神机营。这支禁军是被朱棣寄予厚望的最强野战力量,并且跟随他数次出征蒙古。同时,还有一支明军深入南方,利用越南的内部问题,占领了越南全境,将大明的南部边界扩张到了中南半岛地区。
然而这辉煌很快便烟消云散。朱棣之后,明军越来越难以大规模深入蒙古地区进行惩戒作战;入侵越南的占领军也在当地居民总体战的汪洋大海中折戟沉沙。退到长城内的明军不断丢失着自己当初的优势,为了继续与逐渐强大起来的敌人——缓过气来的蒙古人对抗,明朝军队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
其一便是前文多次提及的为部队开始大量装备弩及原始火器。在弓箭手当家的明初,弩一般被明军用于守城,而到了明英宗的时候,弩已经被很多步兵用于野战。相比明初,长枪与弓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步兵队伍,明英宗时候军队往往将十名火铳手,十名弓箭手,十名刀牌手,十名弩手以及一些负责管理火药的杂役编成一队。不仅人数上比明朝初期的少了一半,战术也变成了单纯的以远距离射击为主,缺乏近身肉搏战能力。其中早期火器的运用虽然看着非常超前,但由于当时的火门枪在填装及发射过程中有诸多不便,造成了这种武器的效率不仅无法比拟弓箭,连一般的弩都有所不如,其杀伤能力并不比噪音与烟火带来的心理震撼更强。
(明军使用的各种弩)
其二便是希望用越来越少的拥有更强的个人技艺的近战战士,弥补军阵内部中高素质兵员的缺失。由于明朝军队的兵员素质与训练水平的迅速跌落,到了明英宗的时代,很多部队中已经不见了长枪方阵。刀牌手作为一种主要近战力量,得到了保存。这些士兵在单兵作战效率上无疑是超过单个长枪兵的,然而在强调集体作战效率的战场上,刀牌手的效率又远远及不上结阵的长枪兵。
当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蒙古军队进攻北京时。守军曾多次组织敢死队发起夜袭,分发的兵器包括长斧和长刀一类非常倚重使用者个人武艺的武器,却是不利于结阵的选择。这个趋势最终在明朝的历史上进一步发展。而追溯其源头,在英宗出征土木堡的时代,这个进程已经不可逆转的开始了。
(持长刀的明军精锐士兵)
其三,由于军队训练水平越来越差,战术也就越来越呆板,为对付灵活多变的敌人,明朝人祭出了战车大法。简单来说,就是为步兵部队配置专用车辆,在遭遇敌人后将每辆车都首尾相连,形成车阵,保护己方士兵。明初虽然也制造战车,但主要用于运输和保护后勤补给的辎重部队;到了英宗的时代,由于步兵战斗力的下降,为了应付蒙古人越来越大的威胁,很多野战部队也开始装备各式战车。车阵战术不断被倚重,恰恰又使得明军步兵在野战中的机动水平持续下降。直到明末,车营都不断被加强和推广。
与之正好相反,15世纪初期,欧洲的捷克人曾经以强大的车营部队而闻名一时,然而不过几十年,欧洲步兵水平的崛起就让车营的地位迅速退让给了长枪方阵。明朝军队的历程与此却是恰恰相反。今天看来,也令人唏嘘不已。
土木堡闹剧
如前文所述,历史上的明英宗正是带着这样的军事力量,冒然出击蒙古,焉有不败之理呢?在电视剧中,霍建华所扮演的明英宗被瓦剌人牵着鼻子走,耍的团团转。在历史上,1449年的明朝军队确实因为指挥层的混乱及明英宗自己的瞎指挥而被逼入了绝境。
但,被战役指挥的失败掩盖的,其实还有明朝军队非常严重的缺额问题。
(名将戚继光设计的车营布局图,其雏形在明英宗时代就登场了)
电视剧中,霍建华的大军号称有二十万之多,而在历史上,明英宗带往北方的军队则号称有五十万。但是由于包括禁军这样的精锐部队都存在严重的缺额问题,实际上大明的北伐部队远远低于账面上的数量。
此外,由于一些部队是临时从外地调拨而来,在混乱的组织下甚至没有及时赶到。所以,明英宗当时手中真正可以参战的主力部队,实际上连十万都不到,余下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新兵——这些人除了增加军队的后勤压力之外,对于战斗力没有任何用处。
深知明军虚实的蒙古军队还以诱敌深入的计策,将当时明军中最为善战的成国公朱勇及麾下的五万精锐力量引诱到了鹞儿岭,居高临下伏击消灭,从而将明英宗手里最后的王牌彻底歼灭。已经被行军和袭扰搞的精疲力尽的明军主力此时也被得胜的蒙古人包围在了土木堡,与附近的水源隔绝。两天后,就地挖井取水的计划也宣告破产。蒙古人故意放开一个缺口,引得明军向最近的河流争相奔逃,最终在一片混乱中遭到蒙古骑兵的再次合围。不少明军士卒已经失去抵抗到底的心气,脱下盔甲,准备赴死。更多人则不是被杀,就是逃回大营,最后成为俘虏。这其中也包括了已经灰头土脸的明英宗自己。
(土木堡战役过程)
土木堡的史诗性失败,无疑是明朝军事力量开倒车给自身带来的巨大恶果。虽然之后的北京保卫战,明朝军队在于谦的带领下取得了胜利。英宗皇帝也在不久后被迎回,但这次失败给明朝带来的打击却是无法弥补的。
英宗皇帝虽然外战外行,但是回国后依靠1457年的夺门之变,在内斗中却能重夺江山。然而他重登大位对明朝军队拜托颓势没有任何帮助。他手中的帝国军队并没有因为土木堡的教训而知耻后勇。卫所兵制度依然牢不可破,禁军的腐朽依然无力回天;更多的战车与弩被帝国军队采用。一直到几十年后的1500年,当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方已经普及或正在加速更换跨时代的武器火绳枪时,明朝中央政府依然下令为军队制造一大批弩。这又是一个令今人看来,足以捶胸顿足的比对。
(强悍的蒙古骑兵)
今天,当我们以心平气和的态度与不带偏颇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土木堡时候的明朝军队,就应该了解,开历史的倒车是多么的简单,代价又是多么的巨大。没有好的制度保障,再强的军队也终究会成为兵败如山倒的鸡肋。相比腐败、观念落后、组织混乱等问题,制度性缺陷及整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才是最为根本的。理解了这个道理,土木堡英灵们的血才算是没有白流。
兰台
凤凰历史特约记录员
凤凰历史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看精彩历史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