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2015.1.12 总第58期 作者:米南德
导语:上一期“兰台说史”中,我们聊了聊最近热播的《芈月传》中热捧的商鞅究竟给秦国带来了什么。从反馈的读者评论看,很多读者对于秦国并不了解,很多人对秦的基本印象,还停留在如《大秦帝国》、《复活的军团》等影视作品的过度渲染上,有些人更是在这些过度渲染的基础上,对秦国和秦军加以夸张和神化。那么真正的秦国和秦军是什么样的呢?从这一期起,我们从几个方面聊聊这个话题。本期,我们先来看看真实的秦军什么样。
现代学者复原的彩绘兵马俑,不同兵俑之间花花绿绿不规则的衣服颜色出乎很多人的想象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中国古代一直到先秦时代为止,军事和文明本身一样,都受到外界主流文明世界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时断时续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这样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造就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文明和军事体系。不过,无论如何与众不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依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规律性的东西是不会因此而有额外破例的。所以对于先秦时代的军事技术包括战术体系的考量,依然遵循世界军事发展史,大致的脉络不会凌乱模糊。
秦军的战术体系可以说是先秦时代列国战术中的最高峰!兵马俑出土几十年以来,被考古工作者不断发掘。这些考古证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今天我们要分析秦军乃至整个先秦时代的军队,都免不了从兵马俑本身着手。诚如最早被发掘的兵马俑1号坑,其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主力步兵阵。这足以让我们都了解到,步兵在战国时代已经成为军队的不二主力。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春秋到战国早期军事制度的残留--战车对步兵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战时隐藏在军队的编制习惯中,在阅兵一类的大场面则表现的更加夸张。
兵马俑1号坑
纵览整个兵马俑的1号坑。在它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这个大型军阵,有精锐的前锋,强大的主力,灵活的侧翼,气势恢弘,排山倒海。
虽然1号坑中的战车整体数量上与步兵相比,非常少。但是每支步兵队伍都有一辆战车领头,这展现的是早先春秋时代遗留下来的军事单位编制,部队往往以“乘”为编组单位,战国末期的秦军依然受此影响。步兵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说明这些步卒已经不可能像春秋时代的前辈一样,作为战车的附庸存在了。但是比例稳定的战车存在于主力战阵当中,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些战车以及车上指挥官的与众不同。由于战国时代已经不见主力步兵伴随战车作战的春秋式记载,所以我们能够想见,兵马俑中的战车意在展现步兵基层指挥官的地位,而非实战本身的写照。在战时,他们也是下车指挥自己队伍中的步兵作战的,而不可能是在车上作壁上观。
由于兵马俑的整体布局呈现一个临战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相信秦军的主力战阵是一个纵身大于宽度的布置,进攻态势非常明显。步兵俑的装备也帮助我们大致理解了秦军的布置思路:轻装的弩手在前,后面是大量披甲持矛的近战步兵。但这仅仅只是中军。为保护这支纵队的两翼,边上还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其他弩手、弓箭手以及战车和骑兵部队。这也就是我们能从边上的兵马俑2号坑所看到的情形。
持弩射手兵俑
相比1号坑,秦始皇兵马俑的2号坑要复杂的多。整个2号坑的坑内布局又分为4个小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补弩的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 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 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在2号坑中战车依然是非常醒目的存在。其他兵种无论弩手、弓箭手还是骑兵都是围绕着这些战车存在的附属兵种。可以说,秦军的侧翼部队,也就是军阵中的两翼依然是以战车为主,辅以各种轻装机动单位。战国时期军事的发展和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传统的残留,这些新与旧的冲突,在2号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这也充分体现了缺少与外部主流世界交流的先秦各国军队共同的特点--发展滞后。
兵马俑中的骑兵形象
在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心中,秦军往往莫名其妙的就成为了古代世界军队中的NO.1,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还得从最早的文明苏美尔人的军队说起......
这是研究苏美尔军队的重要依据著名的秃鹫石碑
苏美尔作为目前为止能确定的最早的文明,其军事特色与后来东方的秦几乎异曲同工,亚洲军队使用了几千年的十进制编队就是由他们最先创立的。在著名的秃鹫碑上,苏美尔人的步兵方阵清晰可见。这些步兵虽然装备还很原始,但是基本的排兵布阵已经与后世的秦军在兵马俑1号坑中所展现的突击纵队如出一辙。
石碑的下半段出现了苏美尔的战车部队。有趣的是战车的后面伴随着很多步兵,这些苏美尔轻装士兵无疑和先秦早期的很多天朝步兵一样是战车的附庸部队,苏美尔人的侧翼力量与千年后的秦在思想上惊人的相似。即便到了兵马俑建造的时代,主力步兵以纵队阵型进行突破,两翼的战车和轻装步兵负责包抄的作战样式,依然是列国军队主要的作战布阵样式。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苏美尔人的超前。
复原的苏美尔人战车主要依靠两河当地的驴子来拉动
苏美尔之后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埃及人。在吸收了西亚早期文明的影响之后,尼罗河的子民们创造了更加灿烂的文明版本。军事上埃及人无疑进一步的发展,更好的步兵,更好的战车纷纷出现。
法老墓中的埃及步兵兵俑
这些微缩的小兵人是法老墓中出土的古埃及方阵步兵,他们是埃及人经常使用的部队。埃及重步兵的用处也是一目了然----纵队突击。其他的轻装部队都将在方阵步兵的周围来做文章。这样的布阵方式与1号坑中的兵俑布置没在思路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就如同这个古埃及浮雕画面所表现的换面:步兵纵队的前方和前年后的秦军一样,也是弓箭手。
古埃及壁画上的步兵重步兵前面是弓箭手
埃及步兵的作战方式此后一直延续到被波斯人征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埃及样式的盾牌逐渐被加大到相当于一个士兵身高的大小。最后被亚述人所采纳,成为可怕的亚述军队中的步兵标准装备。10人一组的军队编制基础上,每100人一列来组成突击纵队。这种战术被古希腊名将色诺芬大加赞扬。
当然,处于那个年代的埃及军队,灵魂与核心依然是战车。由亚洲入侵者喜克索人带入的新式战车已经比苏美尔人的先进许多。恰如后来的西岐的周人将战车带入中原一样,这些古代世界的坦克后来在遥远的东亚大地上称雄战场很久。集成了这些完善兵种的埃及军队,在不停的对外交战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战阵,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记录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支军队:
图特摩斯三世在美吉多城下将弓箭手放在军队的最前面,步兵部队在弓箭手的后面,500辆精选的战车压阵。开战后弓箭手打乱了对手的节奏,随后法老下令战车发动攻击,这些战车从步兵背后绕出来,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人,在接敌之前统一拉弓放箭,将敌人一举击溃。
如果不看图特摩斯法老的大名,你会不会觉得这其实是一支春秋时代的诸侯军队在争霸吗?
最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则在那个时代最激烈的战役---卡叠石战役中将埃及军队布置的井井有条:
在遭受初期的被伏击之后,拉美西斯利用赶到的援军重整旗鼓。战车被放置在第一线,第二线由10个横排的重步兵组成密集阵向前推进,这些步兵的两翼也有战车掩护,并且对着敌人的两翼进行压迫,第三线还是战车。弓箭手则穿插在第一线和第二线之间射箭。
图为卡迭石战役,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战役,双方在远远早于东周的年代玩了一把千乘大战。
拉美西斯的军队阵势无疑可以让先秦的很多千乘之国为之汗颜。那些先秦兵家的祖先在法老大战赫梯帝国差不多的年代里,仅仅依靠战车和剑两样“新式武器”就摆平了不可一世的殷商,开创了几百年的基业。埃及军队独特的记功方式也足够让人作呕,埃及士兵会割去敌军尸体的双手来作为自己杀敌立功的证明。
卡迭石战役中埃及的敌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军国主义帝国---赫梯帝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熟练冶铁技术并为部队装备大量铁制武器的国家。他们的步兵使用的是和埃及人一样的纵队战术,但在战车的使用上有比较大的差别。赫悌人的战车更加高大而牢固,适合冲锋陷阵,而不是在步兵的两翼掩护。当时的步兵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依然被看做战车的附庸。可以说赫悌人的军队也与春秋时候的很多诸侯国军队不谋而合。
赫悌人的战车训练,相比埃及人的弓箭,他们更喜欢使用标枪,并进行冲锋
埃及和赫梯的军队无疑成为了我们衡量日后先秦军队战术水平的重要参照物。先秦军队对于战车的依赖和前一个千年的世界霸主们何其类似!
埃及和赫梯之后,新的强权亚述人登场了。亚述,这个早期两河文明的受益者在吸收了赫梯人的军国主思维后,终于把自己变成了那个时代最可怕的势力。从很多地方来看,亚述帝国简直就是后来秦国历史的预演。军国主义思想、不断征伐、滥用酷刑,乃至焚书坑儒,秦国后来所做的一切好事,亚述人早就都玩过一遍了。
由于和埃及人和赫梯人不同,亚述人可以从更多领土内征集到更多弓箭手部队,并且有长期服役的制度作为保障。这些优势使得亚述人的步兵远程打击火力相比前人的更胜一筹。亚述壁画上纵深达7排的方阵步兵,身后是6排各种披甲或者轻装的弓箭手,而后还有3排可以释放石弹的投石兵部队。在如此强大的远距投射火力掩护下的亚述重步兵,拥有比之前埃及人和赫梯人重步兵更强大的战斗力。亚述军队还是历史上最早完成武器铁器化革命的军队,这点即使是几百年后一统六国的强大秦军都不能企及。兵马俑中出土的武器超过90%是以青铜制造的。
亚述石雕画上的弓箭手与投石手
亚述人经过长期的战争演练,将兵种不断发展。仅仅是长矛兵就可以按照盾牌分为三种:第一种使用可以有一个人大小的巨大圆盾,这类精锐重步兵被视为近卫军。第二种使用埃及样式的巨大盾牌,这类步兵一般用于埃及样式的中央纵队突破,作用于兵马俑1号坑中的持矛甲兵一样。第三种使用小型圆型藤牌,经常用于两翼的机动作战,负责伴随和掩护侧翼的弓箭手。
亚述近卫军,他们也是战场上的精锐预备队。
亚述的弓箭手一样分不同种类,最终定型为:第一种是无防护设备的轻装弓箭手,巧的是兵马俑中就有一部分如此缺乏护具的布衣弩手。第二种带有头盔和圆盾及简单护具,他们和兵马俑中大部分披甲的弩手一样,是两翼火力的主要来源。第三种弓箭手携带大型的盾牌屏挡,防护最好。这些五花八门的部队让亚述的职业军队所向披靡。可以说就算是兵马俑中的秦军,在兵种细致程度上很难做到这样。
关于战车,亚述人经历了一个异常倚重,到最终趋于放弃的过程。在早期亚述王国时代的一次战斗中:
亚述人的战车
亚述统治者提格兰三世在列村附近的平原上亲自指挥战斗,每一个亚述战斗单位由5辆战车冲锋在前,15名骑兵紧随其后,25名重步兵接着进攻,50名轻步兵负责掩护。这样的战斗模式依然和之前的埃及、赫悌差别不大,也和春秋乃至战国早期的中国军队如出一辙。但是亚述的骑兵部队后来逐渐崭露头角。
到了亚述帝国的后期,骑兵的发展使得亚述人的侧翼兵力基本以骑兵为主。亚述巴尼拔国王的军队中,骑兵已经达到了军队总数的9%,步兵则是铁打的主力,而战车仅仅是最高指挥官的座驾,只占总军队人数的1%。对比将近500年后的秦军,差距已经表现出来了。秦的骑兵不仅弱小,并且依然没有脱离对战车的依赖,在战场上往往成为战车的附庸和补充。长平战役中分割赵军的秦军独立骑兵部队仅仅是一个特例,不具备普遍性。虽然表面上亚述人和秦人一样难以割舍对战车的依赖,但是骑兵的巨大进步还是让过去的战争之王下岗了。中国战国时代的骑兵无论是秦国自己的还是著名的骑兵大国赵国的都无法做到这一步。赵国名将李牧在代郡反击匈奴时候依然带了不少战车。而亚述人的骑兵已经可以脱离战车的羁绊,独立成军作战了。正是靠着这个巨大优势,亚述人将原先中东地区的几大强国埃及、赫悌、巴比伦逐一击败,大有几百年后秦军横扫六国之势。
在整体战术上来说。亚述人虽然保留了中路的纵队突击和两翼的弓箭手攻击,但是给弓箭手配备专业长矛兵的做法是一大进步,这让弓箭手能够更加从从容的战斗更长时间,为战场上的同伴提供更加持续的火力支援。王室精锐部队则作为专职的预备队出现在主力部队的身后,这也是之前的各国军队中不是非常注重的。充沛的远射火力让亚述军队的敌人在和亚述步兵短兵相接之前就会损失惨重。相比之下,秦军的远射部队基本以比例不多的弩手和更少的弓箭手来维持,与那些电影中遮天蔽日的海量弩兵景象,相差甚远。
壁画上的亚述巴尼拔国王,正在骑马猎杀狮子
至于和本文关系不大的海军与工兵部队,这里就按下不表了。看客们只需要了解,远在先秦传说中鲁班与墨子进行那场世纪城防战大辩论之前,亚述人就已经组织了专业的工兵部队,建造出了巨大的攻城塔,上面还假装了巨大的攻城锤。海上民族腓尼基人则为亚述帝国特供海军部队。如果历史上的关东六国面对的是亚述人的职业杀戮部队,那么一切控诉暴秦的陈腔滥调都将被毫无保留的用在亚述人头上。亚述“军国”的暴行丝毫不输于函谷关以西特产的虎狼之师,亚述人创造的以人头记录军功的奖励机制,在若干个世纪后还在让秦军士卒们为之自相残杀。
亚述人的攻城战,巨大的攻城器械早在鲁班出生之前就已经被制造出来了
亚述的酷刑完全可以比肩中国历史的的桀纣暴秦。这种由亚述人首创的人串酷刑,在两千多年后还成就了“吸血鬼始祖”弗拉德三世的恶名。
亚述人的帝国轰然倒塌之后,整合混乱的世界局势的是波斯人的新帝国。波斯帝国的军队因为后来对希腊人的屡战屡败而被很多西方历史学家抹黑了整整两千多年。但是既然能在亚述倒台后的群雄争霸中问鼎霸主宝座,波斯军队有何出彩之处呢?
首先,波斯人绝对不是独立发展自己的军队,如同亚述人被埃及人和赫梯人影响了一样,亚述人同样影响了东面的伊朗民族米底人。先后作为亚述附庸和米底附庸的波斯人自然在不停的战争中逐渐领会了这几千年战争发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新的称霸世界的军队诞生了。
波斯人的步兵依然继承了10人一队的编组方式。他们往往装备了1-2支可用于投掷和刺杀的长矛或标枪,另外装备有弓箭和一面较为轻便的盾牌。遭遇敌人后前5排在投掷标枪后进行肉搏,后面的5排士兵会用弓箭射击掩护。伊朗地区山地民族的特色武器加上北方草原民族传入的复合弓,让波斯人的士兵是不可多得的多面手。在战争中布阵时,波斯人不再会像埃及人、赫悌、亚述人那样摆出大纵深的突击纵队。相反,波斯人开始逐渐尝试将整支军队的战线拉长,以一个巨大的横队来面对对手。这样军队能够更加方便灵活的对敌军的侧翼进行包抄打击。波斯的骑兵同样师从北方游牧民族,战斗力相当强悍。当面对数量多于自己的对手时候,波斯人会在第一线部队的身后安排战斗力相当的第二线预备队,并制定严格的作战纪律加以使用和约束。这之前的各国军队中从未出现过。回头再看兵马俑中的那支秦军,中西方战争艺术的差距第一次被拉开的如此之大。
波斯人的骑兵师承北方游牧民族,在当时的定居国家中是最为厉害的。
波斯第三代国王大流士一世像亚述的君主们建立近卫部队,但规模要大很多。足足一万人,并且随时有后备人员填补可能出现的空额。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万人“不死军”。这支精锐中央军也成为了波斯军队在战场上最可靠的预备队。 波斯帝国的政策下,所有的波斯人被免除了大部分税收和劳役。作为回报,每个波斯人都必须进行军事训练和参军。而作为秦帝国核心的关中秦人,不但需要为国出生入死的征战,税收、劳役一个都不能少,连出征在外的军饷都没有。被秦军占领的六国土地上的百姓不是沦为农奴就是要像秦人自己一样不堪重负。而波斯帝国领土内的众多非波斯民族却甘愿维护波斯人的统治,在战时贡献自己的军事力量,波斯统治者则会给于粮秣和军饷。这些外族军队又为波斯帝国的军队提供更多军事资源,使得波斯军队更加强大,可以应付更多不同类型的敌人。秦军与波斯军队的差距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技术差距,更大的鸿沟来自于统治者所施行的政策。
波斯步兵不仅装备多且战斗力较强。更好的政策让他们的负担远远小于那些军国主义当道的国家的百姓,譬如赫悌、亚述当然还有中国的秦国。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以上这些差距已经能够确保波斯军队在战斗中对秦军,乃至当时的任何一支先秦军队都具备足够的巨大优势。因此,我们也无需顺着军事发展史继续往下翻了。
波斯在公元前4世纪灭亡时的军事成就,已经足以确保对公元前3世纪一统六国的秦军的巨大优势,在高加米拉战役中那个望着敌军骑兵扬起的灰尘叹息的“懦夫”国王大流士三世,无论是勇猛程度还是智谋水平都相当出色。丝毫不会比百年后那个只能坐在咸阳宫殿中“运筹帷幄”的千古一帝差到哪里去。这样子的结论虽然可能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便会洞悉其中的道理。
大流士三世的形象因庞贝古城的马赛克画被发现而被今人所熟知。这位国王其实雄才武略,并且拥有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军队,无奈对手更强。
毫不夸张的说:作为先秦时代军事最高峰的代表的秦军其水平基本处于几百年前新亚述帝国前期的水平。
电视剧《大秦帝国》的剧照,其中的秦军形象就如同小说本身一样被大大的神话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秦军,这样的秦军仅仅是活在今天某些人的心里。
秦军已经开始摆脱战车的绝对优势地位,但是无法根除战车在自己军事体系中的影响。骑兵部队的非常不成熟也影响了秦军的发展。但是这样一支不够先进的军队在处于相对闭塞的东亚大陆,已经足以傲视群雄了。只是,这样的军队在后人眼里,实在是难以同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几大帝国的军队一争高下,更不用说做NO.1了。
兰台
凤凰历史特约记录员
凤凰历史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看精彩历史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