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名将收复兰州 《宋史》却贬低污蔑其功绩
2010年01月25日 08:09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
虽然李宪身为宦官,不少人持有偏见,但他制服河湟,收复兰州的功绩却是不容抹煞的,无愧为宦官中的强将。李宪卒后追赠武泰军节度使,谥敏恪,后改忠敏。《宋史》对他的评价是“宪以中人(宦官)为将,虽能拓地降敌,而罔上害民,终贻患中国云。”这其实很没有道理,死死抓住人家的宦官身份,力图抹杀功绩,无故捏造了一句“罔上害民”,不知所谓。

本文摘自《铁血强宋》作者:黄如一  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

李宪精通兵法,深得神宗信任,曾协助王韶征战河湟,立下战功无数,但由于他的宦官身份遭到群臣的歧视,一开始就很反对他带兵,尤其是知枢密院孙固一直想杀他。本来李宪被任命为安南行营道副都总管,征交趾,但由于和赵焑不和,被孙固趁机撤掉了职务,还差点被杀。五路伐夏神宗派李宪带领熙河军,又遭到孙固等人的激烈反对。这或许是因为汉唐宦官执掌兵权的历史教训,尤其是唐朝的鱼朝恩等大宦官可以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给宋人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但事实上宋朝的军队都是完全国有化的军队,无论派谁作主将都不怕被他私有,而李宪本身的用兵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八月底,熙河军率先进发,直指西使城。禹藏花麻并不忠于西夏,带蕃兵出城与熙河军接战,一触即溃,直接逃到了兴庆府。梁乙埋派来的西夏军二万余骑进攻熙河军,李宪列阵御敌。西夏骑兵虽然厉害,而且占据有利地形,但是李宪公公的阵法水平也很高,而且现在宋军开始动用神臂弓,夏军更不是对手。激战半日夏军开始不支,前军副将苗授率领宋军骑兵向夏军发起猛攻,夏军再不能敌,纷纷败逃。宋军生擒首领三名,阵斩二十余名,斩首两千余级,获马五百匹。守城的讹勃哆、厮都罗潘等人也放弃抵抗,率兵万余投降,李宪轻松攻占西使城。梁乙埋又派兵数万前来救援西使城,赶到方知城已失,退保龛谷城。西夏在龛谷保存了大量物资,号称“御庄”,是必须坚守的战略要塞。李宪先向女遮谷(榆中万川河谷)中驻扎的夏军进攻,夏军占据背靠山涧的有利地形勉力支撑,与宋军对射,但夏军火力岂是神臂弓的对手,于半夜逃离,来不及带走的有尸首六百余、马数百匹。李宪又率军进围龛谷城,龛谷已失外援,不日攻克,俘获了大量粮食、武器。李宪又令新归顺的巴令谒等三族进攻邻近的撒逋宗城,蕃兵为显示忠诚,奋勇作战,旋即攻克。李宪上书朝廷,说兰州地势险要,可以控制附近大片地区,修筑了兰州城,并在城中设立了都大经制司帅府,总领熙河、秦凤、兰州的蕃部。兰州城筑好后,夏军马上来攻打,隔着河扎营,李宪派中军副将王文郁率死士渡河劫营,夏军大败而逃,被迫撤出了兰州地区。

攻占兰州后,熙河军逗留了一段时间,神宗比较急躁,屡次催促李宪继续进发。李宪留下中军正将李浩留守兰州,自率大军向天都山进发。梁太后听说兰州已经被李宪攻取,令各部落放弃城池,带着物资据山川险要坚守,但都被李宪一路袭破,势不可挡。熙河军一路推进至祁连山东端的屈吴山,旺家族大酋长禹藏郢成四率军抵抗。李宪先派前军佯败,夏军中计来追,宋军伏兵四起全歼千余夏兵,又趁势向夏军大营发起进攻,夏军大败,被斩首两千余级。禹藏郢成四带领全族六个大首领请降,李宪受降后让他为先导,直捣天都山南牟宫。南牟是西夏从赵德明起历代修建的行宫,极尽奢华,李宪认为西夏国主按帝制修建的宫殿违制,将其付之一炬。西夏统军使仁多零丁(亦作菱丁、啀丁、伶仃)率大军来救南牟,李宪陈军于啰逋川,仁多零丁见宋军早有准备但也无奈,硬着头皮冲阵,结果大败,被斩首数千级后逃离。李宪又挥军至满丁川,大破嵬名统军。

元丰五路伐夏中,李宪公公率熙河军最先进攻,纵横千里,斩首数万级,焚毁西夏南牟行宫,收复了中唐以来丢失的大片国土,将战略前沿推进到了离灵州很近的地方,为以后围困西夏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虽然李宪身为宦官,不少人持有偏见,但他制服河湟,收复兰州的功绩却是不容抹煞的,无愧为宦官中的强将。李宪卒后追赠武泰军节度使,谥敏恪,后改忠敏。《宋史》对他的评价是“宪以中人(宦官)为将,虽能拓地降敌,而罔上害民,终贻患中国云。”这其实很没有道理,死死抓住人家的宦官身份,力图抹杀功绩,无故捏造了一句“罔上害民”,不知所谓。

可怜无定河边骨

这次大举伐夏,最初提出倡议的种谔是最积极的人,本来议定八月底出兵,他按捺不住,八月初就从绥德军出兵,大败夏军,斩首两千余级,提前暴露了战略目标,引起了西夏人的警觉。朝廷诏令他不可轻举妄动,并要求他听从王中正的节制。八月底总攻命令下达后,种谔迫不及待进围米脂,守将令介讹遇据城坚守,宋军猛攻数日不下。这时传来消息说西夏大帅梁永能已率八万精骑来援米脂,其中包括夏军最恐怖的重甲骑兵:铁鹞子。夏军士气大振,宋军疲态显露。这时种谔连忙稳定军心,并布置了围城打援的策略。宋军围着城挖壕沟,让城里的人出不来,然后在山川险要处设伏,在无定川口排下大阵御敌。

无定川,黄河的支流,流经陕北在青涧城汇入干流,曾是历史上许多大战的战场。唐代诗人陈陶有一首著名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为此河凭添了许多历史的悲壮。现在,宋夏两军中又有无数男儿将要成为“无定河边骨。”

不多时,梁永能的大军在浓雾中现形,鄜延铃辖高永能观察了敌阵后对其弟高永亨说:“敌军势大,有些轻视我军,我们占据山川地形,从两翼合击必能取胜。”第二日天明,大雾逐渐散去,决战展开,高永能、高永亨从左右翼杀出,种谔亲率中军主力推进。鄜延军经过大科学家沈括的调教,阵法和指挥系统更加先进,种谔在阵后以鼓声和令旗传令,如同电脑游戏一般精确,很快就让梁永能陷入苦战。但是梁永能手下毕竟有铁鹞子这支超级骑兵,这支部队人马均被重甲,能够抗击神臂弓的远射,骑士锁在马上,虽死不堕,而且全部采用西域良马,速度极快,冲击力极强,比辽军的铁林军更加强悍。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强大的铁鹞子又一支宋军传奇骑兵登场了:选锋军!这也是一支陕西军中的精锐骑兵,西夏建国后宋军的马源比宋初更加困难,李继隆时代威风八面的静塞军早已名存实亡,而陕西军将为数不多的战马和骑士精选后编成选锋营,有一部分隶属在鄜延第六将郭景修麾下。郭景修在高处观战,见铁鹞子实在厉害,虽然主阵的神臂弓向他们发起了铺毯式射击,但他们仗着装甲坚厚,浑身插满箭支还在往来冲突。见前阵的装甲步兵支撑得已经非常艰难,郭景修大喊一声:“危矣!”率领选锋营的千余骑从高处冲下,直扑铁鹞子。铁鹞子和选锋营的重甲激烈的碰撞在一起,如同云层中的正负电极相撞,发出阵阵惊雷,两军将士的鲜血如同倾盆大雨洒在黄沙尘土之间!在宋军各兵种的密切配合下,渐渐将夏军攻势抵回,种谔见时机成熟,一声令下,伏兵从山川中涌出,将夏军拦腰截断,宋军发起了毁灭性打击,夏军前后不顾,纷纷败逃。夏军后阵疯狂奔走,遭到高永能兄弟的追击,遗尸数十里。而陷入包围的夏军前阵数万人无路可逃,只能徒步蹈渡无定河,竟然使河水断流。宋军趁势掩杀,夏军被杀溺者无数,“银水为之赤”。无数夏军的尸体就被河水冲走,连“无定河边骨”都没做成,直接化作“春闺梦里人”。此战,鄜延军斩首八千级(实际杀敌可能有五万),生擒西夏枢密院都按官麻女阣多革等七员大将,另俘获无数。经此一战,种世衡、种谔以及后来的种师道祖孙三代,在宋军中树立了“种家军”的赫赫威名。

令介讹遇还要坚守,但夏军士气已溃,种谔秘密联系东门守将,放开城门,讹遇只好带领五十余名酋长请降。进城后宋军纪律很好,安抚了一万余户居民,并赠送了冬衣。捷报传到东京,宋神宗大喜,诏令鄜延军可以不受王中正节制,种谔仍留令介讹遇守城,自率军向银、夏进发。知夏州索九思早已听闻梁大帅惨败,不敢与种谔接战,提前逃遁。种谔又攻银州,派官麻到城下劝降,守将遂降。

这时梁永能却另辟蹊径,带兵偷袭延州。其实他的战术非常正确,因为现在留守的宋军确实很少,他只要坚决进攻,不难攻克延州。能在危机时刻想到这样的妙计,梁永能也无愧为一代名将,然而不幸的是,他这次面对了一位千年级的人物:沈括。沈括被誉为人类第二个千年最伟大的科学家(第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第三个是牛顿),其智力水平远非正常人可比。沈括兵少粮多,按常理应该据城坚守等待援军,但沈括却派铃辖李达仅率千余士兵前往拒敌,还带了十万人的军粮,并声称自己有大兵即将开到。如果梁永能是宋代以前的蛮族军头,多半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李达这点人给抹了,但他也是一位科班出身的正规指挥官,他通过详密的谍报探明李达确实带了十万人的军粮,不得不相信沈括的谣言,老老实实的列阵迎战。这时沈括又派出铃辖焦思耀率最后的三千人从侧面突击夏军,李达趁机从正面鼓噪而进。夏军本来心里负担就很重,此时被彻底吓倒,败退而去。沈括趁机进攻西夏边境的浮图城、磨崖砦,俘获无数。沈括以数千弱兵智退梁永能的数万精兵,显示了卓越的智慧与胆识。

另一方面,号称代皇帝出征的王中正公公的河东军也开入夏境,河东离战场略远,所以较晚到达也可以理解。战略规划中河东军与鄜延军会合,经草原从北路攻取夏州,进而合围灵州。我个人觉得这个计划是有点问题的,这一路军的任务比较艰难,而且最有可能面对敌方的大帅梁永能,但却让最不懂军事的王公公任主将,而且刚从内地募集的新兵也大多跟在此路,难道是觉得种谔太强了吗?河东军出塞后就遇到大雾,王中正号称谨慎,原地驻扎,空耗了九天的粮草。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黄如一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