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失败:清朝败于西方的根本性原因
2010年01月19日 10:43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正如本书上篇所揭示的:中国货币体制之不合理,其实是自明隆庆元年就奠定下来了,在这个意义上,明、清两大帝国崩溃的原因,都主要在其内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也就是说,自1567年以降实施了长达300年的货币政策,其实才是导致中华帝国从内部崩溃的最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国门的鸦片战争

本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 作者:韩毓海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清康乾盛世以来,国家收入不断减少,从而导致军队越来越弱,这恰恰是康乾盛世惠民、利民的宽仁政策所导致的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甚至是市场经济高水平发展所导致的资本积累困境所致--这正是清朝由盛而衰的又一原因所在。

地租收入的减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也是清朝实行仁政的结果。

--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

清朝作为“文化帝国”的固有缺陷

简单地断言清帝国在武力上“软弱”,其实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里的关键,首先在于对何谓“霸权”的理解、在于对何谓“统治”的理解。因为,正是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体系,才构成了理解、阐释何谓“软弱”或“强大”的前提。

如果单纯从军事上说,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清帝国和英国一样,其实都是非常“好战”的。从康熙、雍正到乾隆,从北击雅尔塔到收复台湾,从远征廓尔喀到平定噶尔丹,无论是在西北还是在东南,无论是在茫茫草原还是在辽阔海疆,清王朝的大部分历史,其实也是必须透过炮火硝烟才能被看到的。因此,相形之下,何伟亚(James L.Hevia)的如下说明也许比较客观,他认为:到18世纪末期,中英两国“都统治着不同种族与文化的子民;双方都各有其政治中心,也都有其等级不同的属国和殖民地,双方也都自认为比对方优越”。这里的区别仅仅是,中英双方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和运用武力的方式,中英双方也分别代表着对于“霸权”和统治的不同理解。

作为一个拥有巨大领土和疆域(2200万平方公里),但自身人口却很少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清王朝而言,尽管武力是必要的,但是,武力征服和军事占领却并不是最佳的帝国统治方式,而获得文化和礼通过武力占领而攫取经济、税收利益。无论对于蒙古、西藏还是新疆,清王朝采用的都是“仪上的认同,并在边疆地区保持某种程度的地方自治,甚至在多民族政体中实行“多主制”,则是更为有效的治理方式。像历代中国王朝一样,清帝国的统一同样是建立在文化的“大一统”之上的,根据文化大一统的理念,武力的效果总是有限的,--这是继承着中国漫长的“文化帝国”统治经验的清王朝,与脱胎于欧洲军事帝国、新兴的“英帝国主义”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它表现为:对于属国和藩邦,清朝并不追求军事和武力占领,更不追求统而不治”的方式,而无论对朝鲜、安南还是琉球,清王朝所采用的也都是通过提供经济和贸易上的好处以换取文化上的象征性认同的“朝贡”。

然而,与清王朝这种“差序包容”(hierarchicalinclusion)的“天下观”不同,英国对于什么是“统治”却有着其完全不同的理解。简而言之:在欧洲内部,英国的政策是建立在“互相毁灭的武力平衡”基础上的“主权平等”外交(此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奠定);而对于欧洲之外的国家,英国则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和经济掠夺的殖民地政策。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韩毓海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