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偷了农民一只鸡,今天要用一万只鸡偿还
2009年09月29日 12:17凤凰网知青 】 【打印共有评论0

知青专题片《情缘》创作中的一些思考

《情缘》编导笨笨牛

《情缘》是一个集体创作的作品,作为编导,我在其中的角色算是一个掌勺的大师傅吧。

为拍好这个片子,我们湖南知青网出动8台DV机,分成四个小分队跟随重返沅江的知青队伍,直接插到乡村,有的朋友甚至和知青一起住在农民家中。我们拍摄了数百G的素材,直接采访了上百名知青与农民,三次重返沅江补拍镜头,并得到湖南经视金鹰纪实频道《故事湖南》节目与沅江电视台提供的大量素材支持,方做成了这个六十多分钟的专题片。

为制作这部专题片,我们遇到许多困难,回顾起来,最大的困难还是创作立意时遇到的五个问题,以下就这五个问题谈谈我们的思考和感受

一、如何评价那场上山下乡运动

说知青历史,无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对这场举世罕见的人口迁徙运动如何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似乎总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至今仍然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我们认为,任何为这场运动的辩解都是徒劳的,为什么,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不回避苦难,将知青们亲历亲为的事件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让我们能够敢于承接沅江知青的委托,扛起自己的机器,去做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片中,我们以沅江茅草屋为特征,以一张老照片为背景,以一个生产队的知青小组典型事例集中体现知青阶段生活,刻画出当年知青艰难困苦的处境。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说胡庆华是为吃上一碗白米饭嫁给农民的,那么闵立宏的出嫁动机更是催人泪下。至今回忆那段往事时,这些知青无不痛哭流涕,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是无法回避,无法绕开的。

我们记述苦难,但也不沉湎于苦难之中,记住苦难是为了我们的后代远离苦难,也是要将苦难视作一种人生的宝贵经历,让它化作岁月的甘泉,来滋润我们后知青时代的生活。

苦难在本片中的描述,也为展开知青与农民的情缘作了一个铺垫,可以说,正是在最艰难困苦的日子中结下的友情,沅江知青,才会对那片土地如此深情眷恋。

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观点评价这场上山下乡运动,我们觉得政治观点上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地方。

二、沅江知青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对沅江知青的认知,我们也是逐步加深的。听他们说过去的故事,那简直是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青年,据说打架特有名,一个人拿条扁担可以横扫一个大队,三个人可以将一个相邻农场的职工全部赶上屋顶。也许湖南再也找不出这样的知青群体了,这种特征不写出来,那就不是在写沅江知青。

后来多次接触,又听到许多偷鸡摸狗的故事,据说鸡偷到手,吃完了,连鸡毛都埋掉不留下一片,想吃肉,就将社员的猪扯住猪尾巴用镰刀一勒,一条猪尾巴就到手了。

有人笑言,沅江的猪听说知青来了,都将尾巴夹得绷紧的,将屁股靠在墙壁上。

创作前期,围绕这些问题确实还花了不少功夫,我们偷偷布置下乡调查知青们的“劣行”,甚至连解说词都想好了:回想当年干的蠢事,深感愧对农民兄弟,过去我们偷了农民的一只鸡,今天我们要用1000只鸡10000只鸡的代价来偿还。

后来发现,沅江知青的真正特征不在这里,而是对沅江这片土地以及这里的人民的真切情缘。

本片中展现知青们返乡扫墓甚至集体哭坟的的真实情景,就是这种情感的流露,充分体现了沅江知青与本地农民那份跨越时空、跨越生死的永恒友情。

如果说,过去的沅江知青性格彪悍、行为鲁莽,那么经历了人生磨砺之后,他们对第二故乡的那份鲜明、真挚情感,才应该是沅江知青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三、如何看待沅江知青与第二故乡的感情

客观地看待知青对第二故乡的认知、认同也是本片需要探讨和交代的一个问题,当他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沅江的时候,没有想到会争先恐后地离开这里,而且在离开这里时,发下重誓,再也不回望这片土地。许多知青回城后,求职、求学、成家、创业,以比常人付出更多的代价来追补失去的时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想到沅江,就会想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然而当他们的工作、生活、家庭慢慢安定下来之后,心中隐约有着一种牵挂在涌动,他们不会忘记,在人生最困难的阶段,正是得到了沅江人民关心、爱护甚至是庇护。现在,这些乡亲怎样了?特别是1996年沅江的那场洪灾,一下子触动了知青心底最软的部位,骤然激活了对第二故乡的牵挂怀念之情。所以我们在片中交代,对沅江这片土地,知青们并非一开始就是深情回望,如实地描述知青感情曲线的变化,反而可以更客观地反映了这一代人在不同时期心路历程。

四、如何评价知青中的精英人物

在一万四千多知青中,涌现了一大批社会精英,像在座的胡子敬、刘晓、李江、肖亚如、胡非清等人,他们是今天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是沅江知青的骄傲。名人太多,给我们创作也增加不少难度,既要客观地反映他们对第二故乡的贡献,又不能将更多的知青遗漏,因此如何拿捏淮这个尺度,感觉比正确描述知青的苦难史更加为难,花费的心思也更多。

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认为,过去的知青,无论今天的处境如何,只要有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是社会的精英分子,就是值得我们宣传报道的对象。

毫无疑问,胡子敬先生和辣妹子公司故事是应该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我们力图通过解说和画面,向观众展示,辣妹子公司的运作,已经远远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投资行为,它代表了沅江知青对第二故乡的一种大规模高层次的感情投入,作为一个下放其它地方的知青,也许我们对沅江人民对知青盛情欢迎缺乏深层次的理解,然而作为摄制组的成员,我站在辣妹子公司的大门前,望着排成几里路长的桔农送桔子的车辆,我就深有感触,正是我们的知青中一大批精英们从抗洪救灾到创办实业,以实实在在的报恩行动赢得了沅江人民的掌声、锣鼓声和鞭炮声。

当然,除了知青中一些突出的代表人物对第二故乡的奉献,还有更多的不同层次的知青,他们可能是下岗工人,也可能是低保人员,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帮助第二故乡的乡亲,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因此我们的镜头也毫不吝惜地对准他们。在下集中感恩回报的描述里,我们首选铺垫了大量的知青与农民的情感交流,然后着笔描述了范学丁的故事,这是一个很典型也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最后才阐述辣妹子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们力图以一下金字塔形的结构,展现各个层次的沅江知识青年对这片土地的感恩之情。

沅江知青对沅江所做的一切,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感恩。邓晓雄代表六百多重返沅江老知青充满激情的发言,充分表达了大家的一种共同心声,因此我们在片中再现邓晓雄的发言,以表达知青们的心愿和本片的主题

五、如何评价沅江人民对沅江知青的热情欢迎

因为湖南知青网的关系,我曾经多次参与各地知青返乡活动,但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就数这次“情系沅江相聚金秋”的沅江行。

且不说沅江人民欢迎的热情程度,仅标语中屡屡出现的“知青亲人”这样的字眼就令人震撼!

创作过程为何要提出评价沅江人民的热情这个问题来呢?因为沅沅人民对知青的欢迎程度空前热烈,超出了一般知青的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表达不清楚,容易给观众带来误会。

那么沅江人民与知青的关系为什么这样融洽?这能够从招商引资或者其它功利角度来解释吗?

这么多年了,沅江市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领导班子换了一轮又一轮,但沅江市委市政府对知青的关切却从来不减。这是为什么?沅江市委明确提出,要将这次知青返乡的活动当成沅江的奥运会,这又是为了什么?沅江的整个活动中,文艺演出,报告会,知青论坛,展览会,返乡活动方方面面都替知青考虑到了,唯独没有投资座谈会等商业活动,这又是为什么?

在我们采访的一些沅江本地人中,几乎都提到一个共同的时刻,那就是1996年,那年沅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二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十垸九溃,正是危难的时候,是我们的知青,曾经下放沅江的知青,发起声势浩大的救灾活动,一时间,竟然为沅江县筹得270余万元钱物,这一下让沅江人民感动了,于是就有了2000年主动邀请600名知青返乡的活动,知青反过来又被沅江人民的真情感动,于是回馈沅江,感恩第二故乡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故事由此展开,知青与沅江人民之间感恩与感动交替往返,延续几十年,才形成今天这样的格局。以至到今天,谁也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话语来阐述他们之间的情缘。

如果说在活动中市委和政府的热忱只是反映了官方的立场,那么沅江七十多万人民出自内心的欢迎又怎样去理解呢?

我们力图让事实说话,让所有人观众通过本片看到,一个地方政府和他的七十余万人民,上下完全一致,以最为隆重的礼仪,迎接他们的知青亲人返回故乡,这样的盛况在中国再也找不到第二处。

在当今经济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叠起的时候,一个市能凝聚全市人民之力,上下一条心,办好一件事,这样的例子当今也是罕见的。

农民表达感情的方式是最直白的,我们的镜头,既报道了市委市政府的欢迎盛典,更多的则是反映农民的朴质情感,从草尾声的万人空巷,到黄茅洲一排排的迎亲面的,从共华区的锣鼓锁呐,到南大的秧歌腰鼓,从泗湖山的烟花鞭炮,到胭脂湖畔的的挥龙舞狮。我们用事实告诉观众,沅江人民对知青的欢迎是真诚的、热烈的、出自内心的,甚至是自发的,是无需动员的。这种热情的场面感天动地,令众多的知青们热泪横流,他们也打出感人的标语:沅江,您的儿女回来了。

编辑过程中我们尽管看过无数次,但每每编辑到这里,总是忍不住泪水涌动。我们觉得,如果让观众看了本片之后,能够理解沅江人民对知青的这份热情、亲情和友情,那我们的片子就至少可以打上个六十分,否则就不能算及格。

我们在片子的最后,我们用一段抒情的散文诗来概括本片的主题,用以表达沅江知青共同的感受。

仿佛就在昨天,仿佛不曾离去

往事涌上心头,回忆依然清晰

曾经抱怨过,也曾茫然过

蓦然回首

乡情的缆绳竟还牢牢地拴在心间

不管走了多远,不管还要走多远

即使万转千回,即使两鬓斑白

我们仍是从这里启航的船只

我们的肩上,

仍还有一根连接着这里的长纤

穿过岁月的云烟

饱经思念的缠绵

我们回来了

沅江,我们回来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笨笨牛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