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
2009年01月06日 15:1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

1968年6月,阿拉法特当选为“法塔赫”执委会主席。在巴勒斯坦各个解放组织和阵线之中,“法塔赫”是实力最强、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组织,也是最受巴勒斯坦群众拥戴的一个组织。1969年2月,他接替艾哈迈德·舒凯里,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成为巴勒斯坦事业的最高统帅。

阿拉法特任主席后,把壮大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阿拉法特的领导下,巴勒斯坦游击队在黎巴嫩迅速发展,并积极开展反对以色列的军事活动。

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个地区成为世界有名的“火药库”,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阿拉法特参加了这四次中东战争。他不仅是这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法特对“不战不和”的局面感到焦虑,对被驱逐出约旦感到恼恨,对巴勒斯坦有些激进组织搞暗杀、绑架、劫持飞机等行为感到不妥但又无法控制。因此,他对阿拉伯采取联合行动发动对以战争感到振奋,完全赞同这项计划。他积极参加各项战前准备工作,出席各种会议,与有关各方进行联系,内部做好部署,抓紧练兵,筹备武器弹药和后勤物资。

在战前召开的协调会上,阿拉法特承担的任务是指挥一支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穿插到以色列占领区,在敌后形成第二战场。为此,他与战友们精心策划,巧妙安排,在战斗打响前神不知鬼不觉地把25万名“风部队”和其他巴勒斯坦游击队员派往以军鼻子底下,与叙利亚军队同时作战。战前,巴勒斯坦武装力量驻扎在黎巴嫩,经常到以色列占领区开展游击活动,对这一带地形非常熟悉。这一带住有大批巴勒斯坦人,对巴解组织游击队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

战斗打响后,巴勒斯坦游击队员们大显身手,四处出击。他们在戈兰高地、加利利地区、加沙地带和以色列占领的其他地区英勇作战。他们重点袭击以军营房和集结区,设下埋伏袭击以军车队,乔装打扮渗入以军的军事设施和后勤部门,摧毁以军的雷达站、军用仓库和供应基地。他们还通过埋地雷和突然袭击的方式破坏以军的交通线,炸毁以军军车通过的桥梁。

巴勒斯坦这支特别纵队在以军腹部神出鬼没,使以军惶惶不可终日,感到非常头痛。就这样,阿拉法特指挥的巴解游击队严重威胁到以军的后方,对以军的行动形成很大牵制,使以军首尾难以兼顾,从而有力地配合了埃及和叙利亚前线的战斗。

1973年10月6-10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一阶段。此间,阿拉伯方面主动出击,出奇制胜。以军被动挨打,处境困难。

10月10-15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二阶段。以色列从惊慌失措中逐步恢复过来后,在美国大力支持下迅速组织反攻。以军反攻的首选目标是叙利亚,它集中力量在戈兰高地连续发动攻势,反攻得手。经过两天的激战,以军于10月12日越过1967年停火线约30公里。以军的攻势凶猛,其前锋部队距大马士革仅32公里。叙军英勇阻击,遏制了以军的进攻。14日,以军在埃及西奈战线组织反攻。这一天,埃以双方出动坦克1800多辆,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展开大规模坦克会战。这一地区到处都是坦克的隆隆声,履带轧轧作响,沙漠中砂尘飞扬,炮火声震耳欲聋,被击中的坦克燃起熊熊大火,受伤的坦克兵发出嚎叫声,遍地是鲜血。据报道,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坦克会战,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埃及“阿拉明战役”的坦克战还要大。

10月15-22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三阶段,也是战争发生逆转、以色列变被动为主动阶段。美国不惜代价,通过空中桥梁将大批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往以色列,美国还将其侦察卫星从埃军处获取的关键军事情报提供给以色列。10月15日,以军根据美国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机提供的情报,派出一支身穿埃军军服的装甲先遣队偷渡苏伊士运河,抵达运河西岸,策应后续部队。以军大部队渡河后长驱直入埃及心腹地带,重创埃军。叙利亚战线经过激战,以军得手。整个战争形势发生逆转。

1973年10月22日,安理会通过第338号决议。该决议规定,立即就地停火;有关各方在停火后立即执行安理会第242号决议;在停火的同时,有关各方立即在有关方面的主持下进行谈判。

以色列政府虽然扭转了战局,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损失惨重,受到强烈指责。梅厄夫人于1974年4月11日提出辞职。四次中东战争未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阿拉法特仍在斗争,他的生命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几经死里逃生。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