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我与我的知青题材小说《娃噜嫂》
2009年05月14日 15:38凤凰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写在后面

回忆依然无尽

--我所经历的知青生活

算起来,我大概算是"老三界"中,年龄最小的一个。68年下乡时,仅是一名初一的学生。

那年,我来到长白山脚下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公社,永陵大队第七小队。我是建州女真的后裔--满洲人,古老的永陵是我的祖籍。永陵里葬着努尔哈赤的父祖,故为清关外三陵之首。

在那里,我度过了十个春秋,几乎是我全部的青春。那段岁月,给我留下的烙印,实是太深刻了;同时也奠定了我作为人,最基本的元素。为此,我时常在心底呐喊着:"我感谢你啊!知青岁月……自今回忆依然无尽"。后来,我怀着满腔情感,创作了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上部《娃噜嫂》。日前,经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之后又被新浪网连载。

对于知青那段生活的理解,我似乎与其他人等不尽相同。多年来,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每每提及知青生活大多为:岁月的艰辛与磨难,调子极灰。恰恰相反,我倒觉得,那段人生是积极的、激情的、美好的、令人难以忘怀的。这或许和我下乡的地方有关,因为那里有圣洁的群山峻岭,有朴实剽悍的满族村民,有四季如画的长白山风光,所以少了几分孤独、颓废与乏味,多了一些人原始的质朴、忠诚与侠义。虽然,我们"劣迹斑斑",但他的内涵是丰富的、美的。如:我参与过知青间的群殴;也"单打独溜过"自今额头上还留有疤痕。然而,这一切无不贯穿着,那个时代人对正义与激情的追求,太少人怀有自私冷漠。譬如:我们青年点的女生被人欺负,我们皆会"揭竿而起"深夜闯入其"匪穴"而"复仇",把对方的青年点"砸烂"就差没放火了。还有,我曾面对白晃晃的菜刀而不惧,然后把对方打倒在地,侠肝义胆过。其实,这一切大体是建立在追求正义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惟暴力美。所以在我的小说里,把知青的一切都赋予了美。

后期,青年的生活是很惨的,几乎终日以窝头咸菜充饥,甚至连这些都朝不保夕,直至饿得打晃。庆幸的是,青年们常常能感受到,当地满族村民的接济与关怀,哪怕是一捆柴火、一顿饭,这或许就是知青心头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我们见证了人最原始的善良本性,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镌刻着。较之今天的80、90后来讲,这一切仅简单的定义为磨难的话,那未免是有失公平。只能说,我们偏得了太多人类最美好的东西。还有记忆更深的,我们有时会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那通常是,勒了老百姓的狗,或偷了人家的鸡。对此,直至一把年龄,去寻找自己年轻足迹时,仍拼命向人家道歉。哈哈!惭愧呀!

不像现在的80、90后,竟在女人身上叫劲,乳臭未干就弄个在身边"缠绵悱恻"。我敢说,那时的知青对异性的感觉很差,很多人二十七、八岁还未搞过对象。然而,我在这方面却有所记忆。一是,经人介绍一个下放户家的女孩。记得,当时我不大喜欢这个女孩。一个夏日的晚上,她约我去后山的森林里。当我们踏着月光来到一棵树下。女孩突然停住,从裤兜里拽出一大块大大的塑料布铺到地上,拉我坐下。记得十分清楚,当时我拒绝了……事后,对于那天晚上的事,我总觉得别扭,为此我们分手了。几十年后忆起,觉得那会女孩比我成熟许多,自今惶恐之至。后来,我出民工修水库,又喜欢上一个抚顺知青。我们情投意合相处数月,终因家庭出身问题而孔雀东南飞。为此,给我带来不尽的思念,直至2000年的重逢……悉数,知青时,曾处过两个女朋友,后来细想想连对方的手都不曾摸过!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代人吧。

最令我感动的是,长白山老林里的狩猎;同时,我也是幸运地见证了古老的围猎和清永陵最后的满族猎人。我已通过文学形式记录在我的长篇小说《娃噜嫂》中。这一切,对于那里残存的满族猎手来说,也只是记忆了。

我们这代人对钱的概念是很弱的。那时,知青大多没钱,假如真的有钱了(回家时父母给的零用钱)一定是大家一起花(那时的我们绝不懂AA制)。记得,两个知青先于我回城,走时把仅有的17元钱都給了我,以至于连车票钱都没留……

另外,我由衷体会到知青一代的忠诚。文革期间,我们的"愚忠"自不必说。倘若那是谁的行为不端,必会招来周围人的谴责和皮肉之苦。来到农村后,我们依然如故,无论在集体、朋友、女人面前,首先给人以忠诚。以至到后来的国企改制,还是我们这代人忠诚地值守着,最后一个从国企走出,而进入下岗的行列。然而,我们无怨无悔。我见证太多知青,把自己回城指标让给自己的恋人或战友;甚至不乏有的知青,实在熬不下去,而同归于尽的悲剧。对于人的忠诚,我在我的作品《娃噜嫂》中,给予太多的笔墨。因为,我倾注了自己全部青春,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忠诚、侠义的眷恋!(现在,我正着手创作《娃噜嫂》的下部。下部是为:上部的知青回城后,所演绎改革开放的故事。我还是要以全新的角度,试图去描写他们的生活与人生。)

有时总是在臆想着,长白上再给我几道沟,我还原那个时代的一切,让当下的孩子在那里度过两三年……

时光荏苒,我早已过了天命之年。忆起我们这一代人,有太多的人生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惜的是,我们已经滑到社会的边缘,所发出的声音,不再似1966年天安门广场那响彻云端,一如老人一样的孱弱。真的好感谢凤凰网,尚留给我们一片天地,让我们尽情的倾述。我谨代表1700万知青及其家属,再次对凤凰网站道声谢谢!向关心过《娃噜嫂的读者》问好;向曾经的知青们说:"知青万岁!青春无悔!"

作者:霍克   2009年春节

作者简介:

伊尔根觉罗.霍克( 汉名:胡世杰)

清永陵人 建洲女真后裔 正黄旗满洲

哈市 现在深圳某公司工作

大学中文专业

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

哈尔滨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

任锦州市满族联谊会秘书长

抚顺市社社科院新宾满族研究所顾问

世界满族文教基金会会员(纽约)

香港满福堂(风水五行大意)顾问

本人为老初一的学生1968年下乡,知情身份是极为特殊的;做为下放户随父回到老家--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公社。直至1978年8月,父亲落实政策回城,本人才获得知青身份。后来1979年本人也回城,算起来真正拥有知青身份只有不到一年。回城后被分配大型国企,做过工人、干部、企业领导。

本人喜欢文学历史有多篇历史论文文学作品见于报刊  于2006年10月经吉林摄影出版社推出本人长篇情爱小说《娃噜嫂》。该作品是全国首部以描写满乡、满族族群、满族风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联系邮箱:hss1751@sina.com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霍克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