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对日外交思维:日本为中国最大之敌人
2009年06月21日 22:19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日本方面对袁世凯的拖延相当不满,英美的关注与介入也使形势变得复杂,日本外相致电日置益称:“欲使中国政府轻易承诺我方认为最关重要之条项,殆已全无希望。”遂决定采取“威压”手段逼迫中国屈服。[30 ] (P806 - 807) 5 月8 日,日置益向中国外交部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接受除第五号部分内容外的经谈判修正后的二十一条全部内容。在此情况下,袁世凯政府缺乏对抗到底的决心,被迫接受。

虽然接受了二十一条,袁世凯内心也实有不甘,尽管抗拒无力,但也表示要卧薪尝胆,以图来日报复。5 月8 日,袁世凯在国务会议上悲愤陈词:“为权衡利害,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 何等耻辱! 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举凡军事、政治、

外交、财政力求刷新,预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则朱使(英驻华公使朱尔典,引者注) 所谓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或可尚有希望。若事过境迁,因循忘耻,则不特今日屈服奇耻无报复之时,恐十年之后,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亡国之痛,即在目前。我负国民付托之重,决不为亡国之民。但国之兴,诸君与有责;国之亡,诸君亦与有责也。”[30 ] (P822) 14 日,袁世凯就二十一条问题向全国百官职司发出一道密谕,要求大家“日以‘亡国灭种’四字悬诸心目,激发天良,屏除私见,各尽职守,协力程功”, “苛利于国,死生以之”。[29 ] (P235) 这些话语,让人听来是何等的悲愤、何等的激昂,颇给人于卧薪尝胆、奋发有为的感觉。孰料想,事隔不久,二十一条的血泪未干,袁世凯即明目张胆的筹划帝制,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他这些言论的真伪了。

4. 从1915 年8 月袁世凯运动帝制至1916 年6 月去世

在这一时期,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积极运动帝制,对日本先是争取谅解与支持;而日本方面,先是采取观望政策,随即劝告暂缓帝制,转而支持倒袁。袁世凯在内外压力下欲求废除帝制重做总统而不可得,很快在众叛亲离中死去,其中日本因素应该说相当重要。

袁世凯何时开始筹划帝制,迄今尚无定论,但至1915 年8 月时,各种运动帝制的行为开始明目张胆。就当时远东国际形势而言,英、法、俄、德等国正忙于欧战,并且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明确表示支持帝制,因此,推行帝制的关键因素就是日本的态度。10 月2 日,袁世凯在同朱尔典会谈时明确表示,帝制问题关键在于对外问题,尤其是日本的态度问题。

他虽然提到日本首相兼外相大隈重信对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的表态,即:“关于君主立宪事,请袁大总统放心去做。日本甚愿帮助一切。”并由此判断,至少在表面上,日本似乎放缓了侵略势头,但在内心深处还是担心日本方面,“即可藉此造出机会,此不能不虑者也”。[ 30 ] (P1113 - 1117)

在日本方面,自二十一条签订后,一般舆论对此非常不满,认为政府所获得的还远远不够,在政府、军部、元老院、社会舆论之间,关于对华政策的分歧很大。因此日本政府虽然希望袁世凯暂时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引起国内政局动荡,但其态度相当谨慎,基本上还是持观望态度。1915 年9 月2 日,驻日公使陆宗舆向外交部报告说:“闻今日外务省密训紧要新闻记者,谓中国变更国体,有关东亚治乱,日本正宜静慎研求,严密筹备,万不可于新闻上乱发议论云云。”[31 ] (P2) 9 月6日,大隈重信会见陆宗舆谈及帝制时表示:“中国民主君主本非日本所问,惟万勿因此致乱,有妨邻国商务。余深佩大总统实有统治之能力,但只望中国有实力之政府以图治,现正渐见治安,似不须于名义多所更换。”[31 ] (P2 - 3)

9 月14 日,袁世凯帝制活动日趋活跃,而日本方面新任外相石井菊次郎就任后,态度也开始强硬,他在日本内阁会议上表示, “中国因改帝制,形势不稳,关系东亚和平,不得谓仅关系内政,日本不能不问”。[31 ] (P4) 10 月28 日,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幡酉吉偕同英、俄驻华公使至中国外交部向袁世凯提出“劝告”,声称帝制活动在中国各地已引起骚动,“反对之感情广为酝酿,不安之形势弥漫于各地”。并要求袁世凯“善顾大局,延缓其变更国体之计划,以防祸未然,而固远东和平之基础”。[ 31 ] (P7) 对此,袁世凯答复说:“现大多数国民认共和制度不适于中国,此问题既付国民代表大会公决,此时国体业经动摇,各国人心怀观望,政治即受影响,商务已形停滞??国体问题一日不定,人心一日不安,即有一日之危险,是甚显著易睹之事。”[ 31 ] (P10) 虽然表面上是在反映民意,实际上拒绝了三国延缓帝制的要求。

日本方面接到答复后,视之为对其要求的拒绝,开始酝酿下一步的行动。11 月5 日,小幡再次至外交部质询,中国方面仍然坚持此前态度。同日,日置益与陆宗舆在东京商谈,要求袁世凯将帝制延缓6 个月。6 日,石井与陆宗舆会谈,其措辞已非常不客气,并表示,如果施行帝制,日本将与列强解不承认。[31 ] (P13 - 15)

但袁世凯的帝制计划并没有因此而停顿,至1916 年1 月已准备“登基”。而日本方面,态度开始转向强硬,1 月15 日拒绝中国所派的赠与日本天皇勋章的特使赴日,以窘辱袁世凯。1 月21 日,日本在御前会议上决定再次严告袁世凯延缓帝制,否则将要采取自由行动。1 月16 日,陆宗舆自日本向外交部的致电中,已预感到日本将要有所行动:“日政府于此十天半月内,须有一定行动,必不再守观望态度,待至二月九日。此次拒绝周使,即是蔑视元首之发端。其机关报口气图画,已不以友谊相待。逢彼干涉时,如自量可以一战,则早日决行;否则须趁其未劝告未干涉之前,须速发表,改图政策,自留地步??看彼逐日阁议及与元老往来之状态,似不仅谢绝特使而已。彼政府乱暴举动,每出意外,其欲倒我政府计划已非一日。万望勿以常识观察,希冀幸成。”[ 31 ] (P28)

日本对袁世凯的政策至此急转直下,由原来的支持开始转向倒袁。3 月8 日,内阁通过决议,决定乘机在中国确立优势地位,而袁世凯已成为达到这一目的不可回避的障碍。因此, “莫若使袁氏退出中国政治权力舞台。无庸置疑,无论何人取代袁氏,对于帝国均比袁氏有利”。[ 30 ] (P1295 - 1297) 为达到这一目的,日本决定在西南支持反袁势力,在东北支持宗社党的复辟活动,在袁世凯的身边拉拢段祺瑞等人。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袁世凯于3 月22 日宣布取消帝制,希望以此来收拾残局,但为时已晚。其后,日本进一步采取行动逼迫袁世凯退位。6 月6 日,袁世凯在国内外强大的压力下,并发神经性疲劳和尿毒症去世,和日本人大半生的交涉也就此以失败而告终。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正是日本人步步紧逼、渐次成为中国的主要威胁的时候。在驻扎朝鲜时代袁世凯借助和日本人的对抗而声名鹊起,从此风云际会,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他是李鸿章对日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并反过来影响李的决策。甲午战败后,他对日本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轻视到学习的过程。攫取统治全中国的大位后,袁世凯虽然内心对日本人相当反感,对于日本的侵略也非常不满,但从维护自己的权力及国家的利益出发,也不得不予以让步,不过同时也想方设法予以抵制, “尽心竭力,能挽救一分、即收回一分之权利”。[30 ] (P820) 袁世凯和日本的这种关系,其实也正是其时中日关系的一个缩影。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管书合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