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省自治运动史话
2009年04月24日 03:3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走到了这一步的袁世凯,若能如魏主曹操那样,有一点忍性,就此打住,那么“中华民国”或许还能在他的总统专制下苟全。但他非要做一个黄袍加身的独裁者,非要将国家民族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非要让自己领略一下被他逼退的清王室曾经领略过的痛苦。

现在我们回看民国建立以后到1920年这段历史,虽然线索繁多事件无数,但主线是清楚的――这段历史,主要是围绕《临时约法》而展开的、北洋军阀与革命党的对角戏,中间夹着立宪党人依违于两者之间。革命党因为没有自己的武力,在与北洋军阀斗争时每每处于下风,因此当屡次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左派,改弦易辙,想方设法造就自己的武力,壮大自己的政党。到1928年,拥有了可靠军队并经过改组了的国民党,在拥有底层被压迫民众的共产党配合下,终于北伐成功,打败了宿敌北洋军阀,为中国政治另开了一个局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武力统一的任务压倒了共和宪政的议程。

同革命党人一样屡屡遭受失败的立宪党人,以及革命党的温和派,走了另一条道路。他们没有培植自己的武力,也排斥俄国式的激进革命。在统一的无望当中,他们设法依托南北分裂后崛起的一地方小军阀,以及地方社会力量,开始了一场以联邦主义和省宪自治为核心的“联省自治”运动――以这样的方式,延续着他们自清末以来对宪政主义的追求。

学理上的联省自治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容许各省自治,由各省自己制定省宪,依照省宪自组省政府;第二,由各省选派代表组织联省会议,制定联省宪法,组织联邦制的中央政府,如此,既便于弘扬民主法治,消解军阀势力,又可以解决南北之争,完成国家统一。这个理论得到许多知识分子社会名流的推崇,比如章太炎、蔡元培、梁启超、熊希龄、范源廉、汪大燮、孙宝崎、王芝祥、钱能训、谷钟秀、林长民、张耀曾、褚辅成、章士钊、张东荪、胡适、朱经农、丁世峄、李剑农、蒋方震、王正廷、王宠惠、张继、曹亚伯。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得很长,其中有许多人,便是旧国会中的进步党人和国民党温和派,或者说,从前立宪派和后来国民党的非左派,基本上都跑到联省自治的行列中来了,其中最著名的如梁启超。作为清末立宪派领袖,后来又成为进步党领袖研究系领袖的梁启超,曾经是一个标准的中央集权论者,当民国初年戴季陶章士钊鼓吹联邦主义时,梁氏大骂联邦论是封建土司思想。他相信一个国家要由一种中坚力量来维持,因此设法与北洋军阀相结合,希望去引导他们改良他们,第一次想改良袁世凯没有成功,后来又想改良段祺瑞,为了助段氏打击政敌甚至支持督军团干宪。然而,北洋军阀不但未能成为国家的中坚,反把国家弄得四分五裂;经段氏改造后的国会,更成为皖直两系官僚政客的俱乐部(新国会俗称“安福国会”,选举形同指派,研究系仅得20多个席位),梁氏及其党人再一次被抛弃。至此,梁启超对北洋军阀及其武力中心主义失去信仰,转而致力于联省自治运动。我们从梁启超的转变,可以看出许多类似知识分子的政治心理随时局而演变的轨迹。

联省自治之说兴起后,马上得到一些地方实力派支持。这些游离于南北大军阀之外的地方小军阀,为了取得割据的合法性,同时为了借重地方社会力量和舆论支持以抵御大军阀吞并,极力附和联治理论,从而使这个理论得以在实际中运用,成为一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政治运动。

联省自治运动有一个值得注意却常被忽视的方面,即它动员了相当一部分社会力量参与。立宪派本身是有社会基础的,它的基础是绅士阶级。立宪派温和稳健、维护既有权威、不轻易诉诸武力等等特性,体现的是作为有产者的绅士阶级的政治立场;而以地方权力为主体构建政治秩序的省宪自治方案,十分有利于大小绅士参与政治扩张权力,因此,绅士阶级实际上是联省自治运动的中坚。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后普遍接受民治主义和平民政治思想的知识界,以及许多公民团体,看到民国以来军阀政府一败涂地的政绩,以及官僚政客许多的无耻行径,深感失望,也自觉加入到联治运动的潮流中来,期待唤起平民的政治觉悟,通过人民的自治,自下而上地改良国家政治;而最普通的人民,基于摆脱战祸保护家园的朴素情感,对于排斥外来军阀以本省人治理本省的主张,很大程度上愿意认同。所以,联省自治不是一场简单的小军阀的割据运动,它还包含着各阶层人民追求和平民主,进行自决自救的一面。

1915年8月,为袁世凯当皇帝摇旗呐喊的筹安会登上历史舞台,帝制运动公开进行;与此同时,反对帝制的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国民党的激进派、温和派、被袁世凯玩弄抛弃成为政治失业者的进步党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形成反袁的政治联合;在北洋派内部,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等有势力的军阀官僚,怀着有朝一日自己当总统的心思,也对帝制运动消极抵制;一般民众,看到一向稳健的进步党人积极反袁,不再认为这是革命党的捣乱,况且袁氏数年来的统治已令他们由拥戴而转为厌恶愤恨。如此弥漫国中的反袁气氛,最终成就了一个再造共和的英雄――护国军领袖蔡锷。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凯准备登基之前,蔡锷在云南向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限于两天内取消帝制,否则挥戈相向。袁世凯如所有利令智昏的独裁者一样,错过了这最后的机会,于是护国军发动,南方各省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于四面楚歌中不但同意取消帝制,还同意恢复责任内阁制,自己只做虚位的总统,然而他的部属冯国璋,扮演着袁氏当年对清廷的逼宫角色,并不给他退回来当总统的机会。一世枭雄穷途末路,不几日便羞愤成疾,气绝身亡。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中华民国国体得以保全,《临时约法》以及根据约法产生的国会,经过一番周折后也得以恢复。然而,内阁总理段祺瑞受不了这个有着许多国民党人和异己分子的国会,一定要将它改造,由此就生出许多的纷争和乱事,闹得乌烟瘴气,最终闹出一个护法运动和南北分裂的局面。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