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硕士马春华问答“藤枝”
2009年11月30日 17:59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藤枝:专家经常扭曲历史的真相,奈何袁老师就不能犯错?

今天看了美国关于朝鲜战争的纪录片,发现与亲爱的党说的不一样,呵呵,请问历史学家,你们啥时让我搞明白啊?现在你们不说,几百年后哪个说的是对的啊。

历史学硕士马春华问答“藤枝”

媒介只是一种传播知识的方式,至于真相又哪是如此简单。无论如何,我们所听所想只不过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的认识,即使他们的观点有大量事实作为依托。如果全盘接受乃至笃信,我只能对这样的人说: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不要期盼任何一个人彻底地再现历史,因为如果可以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版本。

纵观国内外与此相关的书籍,有的甚至挂上秘史之类,这些也只不过是吸引眼球的东西,其中真伪的比例,又有谁能说的清?而看到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熙熙攘攘,难免有一种想拨云见日的想法。尽管我们的"红色"教科书已经整齐划一的给了"答案",但那是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再看看历史书架上,这一页也多被轻描淡写的翻过,这个时候,你非去寻找一个"盖棺定论"似的结论,无异于缘木求鱼。然则,若真想对历史体味一二,则不妨搜集更多的有关中苏美的资料,或者看一看历史学家苦心积诣拼接出的一些片段,你想了解的"历史真实"可能就在那若隐若现的蛛丝马迹中。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读书越多未必能让你触摸历史的本体,但却足以让你变得更聪明,从而读懂历史斑驳年轮中暗含的种种滋味。

延伸阅读:

唐初折冲府数目及分布问题研究 作者:马春华

一 选题缘起及基本思路

唐代的府兵制度始终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府兵制”本身有其特殊性,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并不多见,而且这一制度发挥作用的时期恰恰是有唐一代武功最强盛的时期,其作为唐代前期军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不言而喻。

唐人李泌即如此评价府兵:

贞观中北灭突厥、延陀,列州府至瀚海,西取龟兹等城郭诸国,置二庭,尽臣西域君长,灭吐浑,已而复之,降羌党项为三十六州;高宗东灭高丽、百济。迁其人于中国,列其地为州县,以新罗为鸡林都督府,以波斯为大疾陵都督府,亦府兵也。自置府兵,未有能以之外叛内侮及杀帅自擅者。自废以来,召募长征健兄,而禄山得以为乱,至今不定。

由此可见,当时人对于府兵制度的作用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将唐初所取得的赫赫武功与府兵制度的作用相联系;二是认为府兵制度本身可以消解内乱,即解除中唐之后愈演愈烈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并将其身处的乱世产生的原因归结到府兵制的废除上。

当然,这一说法本身不乏主观色彩,尤其是将唐初武功全部归结于府兵的作用更是失之偏颇。然而,这种看法却流寓甚广,不仅中唐之后史家引以为实,甚至近世学者亦多有持此看法者。不过,无论这一观点正确与否,其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与府兵制度的兴废联系起来考虑无疑为思考者提供了一种可能,也使得府兵制从单纯的军制问题一跃而成为在唐朝历史变革中举足轻重的制度问题,从而引起了众多对唐史感兴趣的学人的关注,也带来了不菲的成果。

事实上,历经多方考辨,唐代府兵制的起源、性质、组织,乃至折冲府的数量、府名辑考,卫士本身的负担、资装、职责等方面的制度重构复原也已基本形成体系,这都为对有唐一代历史的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提供了条件。

然而,随着对唐代府兵制度,尤其是折冲府研究的深入,唐代前期折冲府设置的地区差异性和无规律性的事实也逐渐展现在相关研究者的面前。作为唐初政治、军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折冲府分布所体现的上述特异性无疑与律令制国家的严密制度显得格格不入。正因为如此,众多相关领域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如谷霁光、岑仲勉、菊池英夫、爱宕元、森部丰等诸先生便都曾就这一问题作专题研究。

但是,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唐代折冲府分布问题也已由一个单纯的地理分布问题演化成为关系到唐代府兵制度设置初衷的综合性问题,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对唐初一系列政治、军事体制实施的目的认识结论,其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而在讨论折冲府分布问题之前,明确折冲府的数目问题更是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工作。虽然史籍记载时代并不一致,且前人于墓志中发现的大量府名,也存在时间并不统一的问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线索,对唐初不同时代的折冲府总数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并以之作为研究唐初折冲府分布问题的立足点。

对于折冲府分布这一问题的梳理讨论前述前辈学人在相关论著中也确已达到极为深入的程度,可以说,于我辈后学而言,欲明一孔之见殊非易事。只是近年来学界对于唐代兵制研究的进展,似乎又为我们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唐初行军成分,非府兵军事力量在唐朝军事制度中的作用等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唐代兵制面貌的复原添加了许多新的成分。一系列专著、论文对于唐代兵募、健儿、防丁、蕃兵等兵员类型的探讨,明确了唐代前期征镇军队的主体并非府兵的认识 ,也理清了因李繁、陆贽、杜牧等人对府兵制度的怀念而夸大了的、并广为流传的府兵制的制度性作用,将其所肩负的任务分为预备役和常备军两类,即上番宿卫入南衙卫军系统之中,则为常备军,而零散抽调编入行军、镇军的情况下则为预备役性质。但是总体而言,“诸卫-折冲府”的管理体系并不是战时状态下的军事系统,而是一个负责管理、训练的平时组织系统。

在此条件下,作为府兵制度的基本组织形态--折冲府,其制度性作用自非前人旧识,而唐代前期折冲府分布的规律和原因在此新前提下,无疑也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故此,笔者不惧学力浅薄,在对折冲府数目问题分析之前提下,试图对唐初军事力量的去向问题进行研究,将唐初设置的折冲府分区域分析,以期明了其在各个区域不同的分布缘由,从而进一步了解唐代前期府兵制度安排中所体现制度设置基本思路以及唐统一过程中武装力量的基本构成。因作者学力有限,文中错漏自所难免,还望识者方家不吝指正。(此为马春华毕业论文节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马春华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