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罗波夫挽救苏联的改革三板斧
2009年08月18日 18:17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拯救苏联的“改革三板斧”】

安德罗波夫从勃列日涅夫手中接过的苏联,表面尚算稳定,实际却是千疮百孔:农业和消费品工业濒临崩溃;东欧“离心离德”,苏共的控制力不从心;在科学技术上已降为二等强国。更严重的是,苏共高层特权腐败问题严重,整个党越来越脱离群众。

安德罗波夫是个明白人。首次主持中央全会时他就承认,苏共领导集团高高在上,对自己领导的社会一无所知。他警告说:“苏联的主要危险不是来自世界帝国主义,而是来自人民的困苦贫穷。”怎么办?作为总书记,要领导党和国家向前走,就必须改革。

第一板斧:毫不留情反腐肃贪。安德罗波夫首先把改进党的作风作为突破口。他在担任苏共总书记的就职演讲中大声疾呼:“向任何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作更有力的斗争。”

上台伊始,安德罗波夫坚决地拉开了反腐肃贪运动的帷幕。早在担任克格勃主席时,他就与党内腐败分子斗争过,可惜当时权力有限,许多案子无法办理。现在,他雷厉风行地将斗争矛头直指官僚阶层。从1982年11月至1983年底,仅党中央、政府部长和州党委第一书记以上的高级干部,因贪污受贿或渎职而被撤换的达90多人,包括内务部部长谢洛科夫,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150个州级领导人中,47名被撤职。安德罗波夫甚至枪毙了勃列日涅夫的好友、工业技术出口局局长斯米利亚科夫,以及专门为勃列日涅夫一家和其他权贵提供短缺食品的莫斯科第一食品商场美食部经理索科洛夫。

以往关押“阶级敌人”的政治监狱,首次塞满了腐败官僚,极大地缓和了人民的愤怒情绪。安德罗波夫被人民看作是彼得大帝、斯大林那样的铁腕人物,同时也是“明君英主”。

然而,安德罗波夫把长期盘踞在安乐窝里的近1/3高官赶走后,选择干部的余地并不大,只能用自己熟悉并信任的克格勃干部取而代之。在安德罗波夫时代,13名政治局委员中有3名是克格勃将军,比例超过斯大林重用贝利亚时期。

第二板斧:大张旗鼓整顿劳动纪律。石油和伏特加这两种液体是苏联经济的重要支柱。但 “伏特加”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的社会现实,让任何一位苏联领导人都无法轻松面对。

根据安德罗波夫的倡议,1982年12月开始了加强劳动纪律的运动,反对在生产岗位上酗酒。安德罗波夫没有妄想改变苏联老百姓的生活习性,他曾说过:“光喝汤不喝酒,不是傻瓜就是木头。”因此他没有开展全面的反酗酒运动,也没有像赫鲁晓夫那样提高酒价。他甚至让一种普通牌子的伏特加酒降价,老百姓马上称这种酒为“安德罗波夫卡”。安德罗波夫要从“源头”上控制酒。他想了个妙招:规定商店开始售酒的时间从每天上午10时推迟到中午12时。俄国酒鬼今日有酒今日醉,当天买酒当天喝,12时才开始卖酒,让酒鬼一早醒来无酒可喝,只好去上班。

整顿劳动纪律,安德罗波夫从“令行禁止”入手。他采取了驾轻就熟的克格勃办法:增加民警巡逻队的规模和民众纠察小组的数量,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公园里,在普通的莫斯科澡堂、美容厅、高级理发厅、排队买紧俏商品的队伍里,在郊区火车上和电影院里,进行广泛搜捕和检查证件。没带证件的公民常被带到附近民警分局去“查明身份”:如系在职人员,上班时为何闲逛?看电影的人是否占用了工作时间?

这种粗暴的办法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反弹,也引起了党代会上的批评。1983年1月,安德罗波夫决定取消“拉网”式的群众性检查运动,改为从制度上着手建设。对这段历史,俄罗斯新电影《天神的忌妒》有详尽描绘。

第三板斧:试水改革经济体制。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斯大林到赫鲁晓夫时代发挥过极强威力,“苏联模式”使一个农业国在短短30年间成为现代工业和军事强国。

然而,经过勃列日涅夫时代的长期停滞,计划经济下劳动者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物质普遍短缺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安德罗波夫要打破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得在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上想办法。他的改革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推行农业集体和家庭承包制,鼓励多收获者多得;第二,在工业和建筑业中推广承包作业队;第三,扩大国营和集体企业的自主权,努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率。

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1983年苏联工业产值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扭转了多年来增长率不断下降甚至完不成计划的消沉局面;农业产值增长了5%,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3.5%;职工报酬有较明显增长;商店货架上空空如也的景象得到明显改善。

【他不可能改变历史】

安德罗波夫公开承认苏联制度缺乏民主,明白苏联社会亟待变革,但作为稳健的政治家,他谨慎而行,颇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他的改革目的不是放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让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运作从而改善人民生活。

假设给安德罗波夫更长的执政时间,让他的“三板斧”充分发挥作用,苏联日后局面会因此而变么?笔者以为不太可能:一、安德罗波夫虽然对苏式社会主义弊病有所了解,但许多问题积重难返,他生前已经看到处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两者关系之难。二、他对“怎么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并无清晰主见。三、他只是单打独斗,没有在苏共中央形成一个思想解放、有共同改革目标的领导班子,这一点也是最关键的。四、他没有开放的心胸,“冷战”思维依然浓重。安德罗波夫病重时,有人建议请西方名医会诊。安德罗波夫说:“我们一直说我们的制度优越,现在最高领导人生病,反倒要求助于西方医师,我宁死也不干。”

1983年夏,安德罗波夫的健康状况突然急剧恶化:以前他在办公室里接待来人时,总是出门迎接、招呼,这时已不能从桌旁起身,只是伸出一只手来,行动愈来愈吃力了。他不得不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苏共中央机关里有人窃喜,对他们而言,安德罗波夫的病简直成了天赐良机。这时的安德罗波夫,只得急匆匆地将许多重要工作交给戈尔巴乔夫。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壮志未酬撒手而去,终年70岁。

戈尔巴乔夫在经过契尔年科的短暂过渡后,登上了苏共总书记的宝座。他并没有沿着安德罗波夫的改革之路走下去,苏联分崩离析的种子已经埋下……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吴跃农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