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从坡上刮过”—黄土地青春记忆(4)
2009年02月03日 11:30凤凰网专稿 】 【打印

解说:延安延长县的黑家堡,是当年大院孩子最集中的村落,今天我们在村里看到了一座希望小学,这是当年在这里插队的,北京知青捐建的,村里的老人们常常坐在小学校里聊天,他们常说起知青,他们觉得知青是最了解他们的文化人。

陕北老乡1:到这来受苦,上山、下湾,受苦受教育,那就有一点好处,他们这会记起,这个老百姓这个苦,这个肯定他记得么。

陕北老乡2:那是个余什么,我就记下人家是说是余秋里家的儿子,在余儿沟插队,我们在一起做活劳动,完了拉说起话,也不知道他爸爸咋,那是叫解放了,那个时候还圈抓起来游行,他爸爸解放了,不打倒了,好了,我还说是,北京毛主席把你们打发下来,钢来的时候,拿着面包呀,饼干给狗吃,你看你现在咋不给狗吃了,将来以后你就能知道粮食从哪里来的,你这个娃可能在这个陕北待不久,将来以后你得回去,你当了大官以后,要记得这粮食从哪里来的,你别把粮食逮住就喂狗,逮住就糟蹋,这个东西来的不也不易。当时他说是忘本的人坏么,那后生说的那句话有道理,我还常记得那娃说的,忘本的人坏么,我还记得,说明那个人,我觉得还不错。

陕北老乡3:毛主席那时候也好,反正是那些娃娃,如果说的话呢,你说是人不如草,贫穷贫的根本就没见过,上山才知道,农民的苦处,农民的可怜,农民的艰苦,他们也当当这味道,对他们也有好处。

解说:在北京,知青们也常常说起陕北的老乡,他们那段独特的人生体验,让他们真正认识了陕北的农民,这是刻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青春记忆。

宋小刚:我们从贫下中农身上,从这些朴实的延安老百姓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们以前,根本想像不到的东西,最淳朴的东西,甚至说粒粒皆辛苦是怎么来的?那不是唐诗,现实就摆在这了,粒粒皆辛苦,你不皆辛苦你就饿死,非常简单的道理,老乡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叫公粮。自己吃那些糠啊吃菜啊,吃那些陈粮,甚至去要饭。但是必须要先保证,先交公粮,公粮是什么呢?就是当年队里打的最好的粮食,就是这样,他们再饿再穷,要把这些东西交给国家。

解说:当年邓拓的一堆儿女,邓小虹和邓壮落户在黑家堡,我们找到了当年的老房东强世发,邓小虹和邓壮就住在他家的窑洞里。

记者:您这是不是有北京知青啊,以前?

陕北老乡:嗯,有。

记者:他们以前住的地方能带我去看看吗?

陕北老乡:就这里。

记者:带我去看看。

陕北老乡:知青是好的嘞,都说人家知识青年来,上山下乡,劳动来了,插队来了,咱要对他们好。

记者:当时你们知道他们都是黑帮子弟吗?

陕北老乡:知道,都知道,犯错误了,老子父辈犯错误了。

记者:你们对他们有没有什么其他看法。

陕北老乡:没有,没有,年轻人,不知道他们老子父辈的情况。

记者:他们在这边表现怎么样?

陕北老乡:表现是好的,没问题。小虹的话在队上当队干部以前的话。

解说:邓小虹在这个村里生活劳动了八年,直到1975年才回到城市。

邓小虹(北京知青):现在回头看啊,这么多学生没有完成学业,然后就上山下乡,而且整个的考试教育制度,中断了整整十年,这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摧残。但是呢,通过这下乡呢,这段时间的经历啊,我觉得对我们后来的人生其实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使我们的这个精神啊,思想啊,乃至身体啊,都锤炼的比过去更坚强。

解说:在村里,邓小虹和邓壮改名叫俞红和俞峰,村民们至今还记得,这对来自北京的兄妹。

记者:你还记得俞红吗?

黑家堡村民(中年):记得,一搭里一起劳动过。

记者:干活怎么样?

黑家堡村民:干活没问题,还当妇女队长,你想一想。

黑家堡村民(老头):可以。

黑家堡村民(女):她是行呢。

黑家堡村民(老头):好威信。

记者:毛头怎么样?

黑家堡村民(老头):可以,都可以。

记者:你记得他们啥事吗?

黑家堡村民(老头):俞峰(邓壮化名),弄沼气,打那个(沼气)窑。

记者:以前见过没有?

黑家堡村民(老头):以前没有见过。

记者:不知道那个东西是做什么用啊?

黑家堡村民(老头):是。

记者:弄上了有什么好处?

黑家堡村民(老头):沼气不烧柴了么,这个气就点着了。

解说:当时,北京知青习近平带着社员们大办沼气的事轰动了延安,很多知青跑到习近平的村子学习经验,邓壮学习回来后,就带着在村里老乡连夜建起来了沼气池,老乡们对邓壮半信半疑。

邓壮(北京知青):老乡们就那天晚上往上担的时候呢,有的水漾出来了,下一个被滑了,滑了这脚一闪,人家是木桶,顺着坡上叮里咣啷,那桶下去都摔成一堆木片了,然后一边挑着水还一边说,这个阿壮瞎日鬼什么呢?这玩意拿一堆茅粪和水和草就能点火,这才邪了门了,大家一边给我担着,一边实际上呢,也在那抱怨,但是呢,他们呢有一点,就是他们在知识青年的身上啊,实际上已经,接触和感觉到了好多的那个,觉得知识青年要做的事,一定是,可能就是科学,都有他的道理,所以尽管他嘴里抱怨着,但还在那弄,所以当最后我那的火一点着了的时候,哎呀!老乡就觉得,照他们陕北话就是,这知青就是懂得瞎日鬼,所以你看人家弄什么玩意儿,什么玩意儿成。

解说:见多识广的北京知青把都市文明和简单的科学技术带进偏僻的乡村,插队知青中的很多人,成了村里小学教师和赤脚医生,在陕北,老乡最尊敬两种人,一是医生,二是先生,医生治病救人,先生传播知识。

陈晓楠:陕北老乡理解知青思念家乡的心情,其实在他们眼里,知青始终是些外来人,他们称知青为北京娃,北京学生,通今博古的老人,甚至拿他们当古时候的落难子弟,有知青回忆说,当地老乡曾经跟他们这么讲,说你留在这儿,顶多能给农业社打两担谷子,这帮不了受苦人,将来能到上头,派上大用场,那保不准,给陕西,给全国的受苦人,做更大的事情。文化人都这么想,中国就强了,受苦人也强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