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王纪言回忆《中国人今天说不》
2009年05月08日 12:17书摘 】 【打印已有评论0

王纪言:筹办凤凰卫视的时候,和长乐总裁一起用了较长的时间,跟国际上很专业的新闻集团的主管们进行研究、探讨,并规划未来的合作模式,当时新闻集团总裁叫戴格里,他就向老板询问:“谁是办电视的?”老板就跟他说:“是这位王纪言先生,他是大学教授。”戴格里是默多克的小同乡,从在家乡办小报开始,当过报童、印刷工,他的新闻才能是从层层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后来他退休离开了新闻集团总裁的位置,在送别他的酒会上,戴格里对我说:“我现在可以告诉你,我实际上是最看不上在传媒界工作的教授,特别是聘用教授管理传媒业。”他认为教授是不能做电视的,教授可以做学问,不能做电视,所以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当长乐总裁向他介绍我是一个教授的时候,他心里就打鼓,他认为事情可能要糟糕。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在学业方面有专攻的教授们是不操作像传媒业这样事务的。不过当年准备当电视学老师的我,却经过了较多兼具专业和实务相结合的系统锻炼,这是广播学院形成的一种传统,就是在电视上从事教学的和在传媒业进行教学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传播业者,是一个传媒业的精通者。

我当时留在学校里,没有立即投入教学,而是参加了一些电视实践,比如中日首次合拍的《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第一个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后来若干年间,从拍新闻到拍纪录片,到做特别节目,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始终没有离开一线实践,在精力体力最棒的时候,在电视前沿“过了把瘾,练了把活,认了把人”,好处颇多。就说认人这一条,在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当初参加中日合拍电视实践的一批人,后来成为电视大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人物、一些著名的传媒人,或者传媒业者,这样我就和第一线的资深传媒业者建立了较密切的关系,对教学很有帮助。广院“教学相长”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使得学界和业界的优势我们都能兼而有之,并能互相补充,这对我的电视生涯起了相当重要的更新和提升作用。

我当老师培养出来的一批人,他们都成了今天中国电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记者:您在广院任教有多长时间?

王纪言:1976年到1995年。回首这段岁月,我很自豪,因为我20年的教学生涯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电视人的成长保持了同步。这个时间是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的很长一段时间,我赶上了中国电视发展最蓬勃的一段时期,我当老师培养出来的一批人,他们都成了今天中国电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时代催生了人才。在上个世纪后二十年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电视成为强势媒体”,中国人对电视的情感和对电视的热情,在世界上没有其它国家可以比拟。当时我担任广播电视部艺术委员会委员,一次艺术委会的主任到上面开会,回来以后他向我们传达会议精神,就说了十个字,前五个是“电视很重要”,后五个是“重要是电视”,他说整个会议全部话题都在电视上,当时“电视”成为强势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非凡影响力,电视关注改革开放中的现象和话题,可以很快变成街谈巷议,引导着人们去解放思想,“电视很重要,重要是电视”十个字很有代表性。

在做完广院40年校庆的时候,我想,是不是还应该做点什么?

王纪言:北京广播学院是1954年成立的,到1994年是40年,1994年9月份我做完了40年校庆大典。如果从1974年进入广播学院算起我在那里有20年了。那时候我已经担任了好几年的教授,当过十年的系主任,也当过六年的副院长。所以我的脑子里总是想应该改变一下自己,想做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事情。当然在学校我挺喜欢老师这个工作,特别是从事传媒教育很容易令人满足,因为可以跟学生取得的社会成就紧密相联,所以在广播学院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跟第一线很紧密,跟别的学校不一样,有很大的满足感。

但是我想的是,在做完了40周年校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改变点什么,有没有新的事可做?当时已经有了一些新情况出现,就是中国广播艺术总团缺团长,后来广播电视部在找干部的时候,我是其中人选之一;教育电视台缺台长,寻找干部的时候,我也是其中之一。这两个地方对我来说都可能不是特别合适或者说特别恰当的地方,但是我也没有反对,于是国家教委有人来找我,广电部也有人来找我。我在广院的时候,曾经和广播艺术总团、CCTV合作过一个节目叫《艺苑风景线》,现在还有呢,那时候第一个主持人就是陈鲁豫,这个节目就是我那时候开办的。后来凤凰卫视庆祝建台五周年做了一个比较大型的演出,我们请了广播艺术总团的民乐团现场演奏凤凰旋律,广播艺术团的几个团长都到了,他们还很亲近地称呼我为“老团长”,因为当时我已经被广电部任命了,只是没有去上任。我现在都不好推测,假如当初到了艺术团,我的活儿会练得怎样。

我认为在凤凰创立的过程中,有几个志同道合有抱负的人,因为一个偶然因素走到了一起,这个偶然因素发生在北京广播学院

记者:您和刘长乐首次见面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

王纪言:刘长乐是广播学院的老毕业生。那是1994年的秋天,广院刚过了40年校庆,他回广播学院来看他的老师新闻系主任曹璐教授,并顺便到学校校园看看。那时我在广播学院除了管理日常事务以外,还在做学院跟电视台及其它组织的合作事宜,广播学院已经建了很多的演播馆,具备了一定的制作能力。我陪同不同的客户沿着广播学院一条相同的线路参观这些设施,向对方宣讲学院的软硬件优势成为我日常的工作。比如说《我爱我家》这部经典情景喜剧为什么上面老有我的名字,因为《我爱我家》是在广院的演播馆录制的,这样的一种合作对广院很实惠,学生既可以在这里当观众,又看到了中国第一个情景戏的制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王纪言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