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学为近代中国的落后背了黑锅
2010年01月20日 00:51中国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外历史上多次启蒙运动采取尊古、复古的形式有所不同,是以鲜明的反传统形式出现的。因为从旧的思想、道德、文化中,不仅很难找到改革的基点或旗号,而且日益显示严重的障碍。而选定“孔家店”这个突破口,无疑有利于冲破旧的以封建政治、伦理秩序为核心的文化格局。然而,另一方面,那些代表人物并不是“全盘反传统”的,从胡适的著述中可以看到,他对孔子和朱熹都怀有敬意。又如当时对旧文化作激烈批判的另一位人物钱玄同,他曾一度主张废除汉字,但他在坚决反对学术、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时,又十分向往中国古人所幻想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宽阔而自由的世界。对于孔子本人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们主要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利用儒家经典来箝制人的思想与个性。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个性解放。“五四”运动并没有造成什么“文化断裂”或“思想危机”,而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至于解放后一度愈演愈烈的“左”倾思潮,最后导致“十年动乱”的发生,恰恰表现为文化专制主义,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相背离的,而且另有国际国内的社会思想根源。(作者:张翼星 来源:光明网)

汤一介:五四运动与“打倒孔家店”不能等同

说到“五四运动”,很多人马上会想起两大口号:一曰“科学与民主”,一曰“打倒孔家店”。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五四时期的“科学与民主”的认识,基本上没有什么误解。但对于“打倒孔家店”,却存在片面理解。

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五四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我觉得,应该承认五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做法对中国走向现代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在一、二百年以来中国的社会走下坡路原因之一是把孔孟的儒家思想僵化了,教条化了,而没有适应世界新的形势来发挥他们的长处,因此五四运动把几个世纪以来的已经不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旧的思想,旧的道德进行一次冲击,这是完全必要的。如果不对旧的道德,旧的思想,旧的一些风俗习惯进行冲击,我想我们很难前进。

虽然在当时条件下,有一些过激或者过分的提法和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是在那样一个状况下发生的,但是到今天我们对当时的情况就可以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判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五四运动对我们走向现代起了推动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它负面的影响,那就是对我们的传统的思想文化全盘否定。这是不对的。比如当时提出了很多偏激的口号,如“废除汉字”,“把我们旧的书籍都扔到茅房里”,这些话都是片面的。所以,我们今天应该对它进行全面公正的分析。五四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其实在当时运动中间有一些学者,甚至于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也并没有否定孔子。所以,不能把五四运动和打倒孔家店等同起来,不能说五四运动就是“打倒孔家店”。

五四运动要求的是什么,应该看到它要求的是科学与民主,恰恰是由于二、三百年来中国在这方面非常的落后,所以呼唤科学与民主是五四运动的主流,至于过激的东西当然是错误的,应该批评或否定。因此,继承五四的精神是要继承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不是要继承过激的东西,不是继承对我们传统思想进行全盘否定的东西。因为一个民族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不可能不继承它的传统。如果它要生存和发展不继承传统就等于说它要失去了文化上的主体性,它没有主体性了这个民族就成了一个没有根基的民族。没有根基的民族一方面自身不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能有很强的吸收其他文化的能力。(作者:汤一介 北京大学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孔子的回归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与同时代的西方先哲柏拉图一样,其主张不仅为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所推崇,为世界所瞩目,而且在民间也广为传扬和应用,其思想横贯两千多年而影响至今。近些年来,有关孔子历史真面目的书刊、文论和讲座也竞相逞辞,各抒己见,以研习和传播汉文化的孔子学院也在海内外陆续兴办。对此,有人赞赏,有人疑虑,也有人冷眼旁观。窃以为,就像今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史人物有臧有否一样,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历史文化反思现象,大可不必神经过敏。

一个人一旦载入史册,其形象是由不得本人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考证,历史人物的形象会不断刷新,其学说也会被重新诠释。即使在同一时代的不同领域和人群中,特别是在政治家、教育家、艺术家眼中,出于各自的思想见解和从业需要,历史人物的面孔也不尽相同。就拿2500多年前的孔子来说,他的形象和学说同样也会有新的解读。在今天的诸多解读中,值得肯定的是,孔子不再是神圣僵硬的偶像,而是可敬亦可亲的师长;孔学也不再是高深莫测、束缚人性的宗教,而是言近旨远、做人治世的道理。这些解读让我们感到,孔子是人不是神,他从神殿上回归到尘寰中,会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近距离研习他的教诲,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促进社会进步。尽管孔子的身材魁梧高大,但在普通民众眼中,孔子虽然身高一米九开外,出行时身边还佩剑,但他的形象大约不会像统治者塑造的那样道貌岸然,让人敬而远之,而是个有血有肉、身心健康、宅心仁厚、通达睿智的学者。

从孔子的人生轨迹和日常经历看,他年少时血气方刚,臂力过人,成年后虽然已有名气,但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勤谨乐业,不满现状,敏于事而慎于言。及至晚年,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竟不知老之将至。在授徒课业、待人处事过程中,他秉持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见贤思齐、闻过自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居恭执敬、见利思义等理念。除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外,孔子颇赞同曾点对个人理想的表述。这说明,在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境界,也是孔子所孜孜以求的。

孔子的一生中,历尽童年之苦寒、成长之艰辛、游说之落魄、晚年之孤寂,至少办了三件大事:教书育人、传播学说、修撰典籍,且都是围绕着创建一个富足守礼、和谐安定、文明有序的理想社会而展开的。为了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已经是五十五岁的老者了,还奔波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凄凄惶惶,席不暇暖,整整十四年时间,都没有畏难停步,也没有回过故乡。什么叫锲而不舍,追求执著;什么叫不离不弃,信仰坚定,他老人家这段饱尝艰辛、充满凶险的异乡羁旅,即使发生在当代,也足以令人感叹不已。

从春秋到汉代初期,孔子的思想还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之言。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之后,儒学才被立为服务于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此后的所谓“儒术”,已经不再是原汁原味的孔学,而是被反复包装和修饰过了的封建礼法。当年“五四运动” 之所以要打倒“孔家店”,是时势进程使然。因为那个殿堂以及殿堂中的偶像,是封建统治者及其卫道士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构建和塑造出来的,是因为这些被异化了的神祇和教条,禁锢了大众的心智,束缚了改革者的手脚,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履。拜谒过曲阜孔庙的人都知道,其建筑规格和等级,无异于皇家宫阙。他老人家一生对衣食住行虽然很讲究,但无论如何想不到身后会有如此面阔进深、庄严巍峨的庙堂。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他说的本是“人话”,怎么会变成万能的“神话”;他记述修身做人的礼记怎么会变成害人的礼教;他主张为政以德的理念,怎么会变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世人眼中的孔子,无非是历史的、民间的和文学的三种形象,依据的无非是官史、野史和家史。即使再精微的传述,也不可能完全再现其本真。因为孔子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能以历史的记载为底本,大致还原孔子的精气神,我想是能被人们所接受的。胡玫导演出来的孔子,究竟能否为世人所认可,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作为电影院中的看客,大可不必心存疑忌、挑剔在先,不妨拈花微笑,在孔子诞辰2560周年到来之际,期待一个真实的孔夫子降临到我们中间。(作者:王兆贵 来源:齐鲁晚报)

结语

昔日的圣人,终于以一个人的形象回到了我们的身边,这是孔子的回归,也是文化的回归。我们不希望再看到什么“打倒孔家店”,我们当然也不允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回归。文化需要宽容,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儒家文雅温和的仁爱,墨家坚韧纯洁的正义,道家逍遥虚静的智慧,法家面向未来的进取……,文化正因其多彩,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