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学为近代中国的落后背了黑锅
2010年01月20日 00:51中国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1921年6月16日,胡适在给《吴虞文录》作序中首次提出“打孔店”。此后,这一口号在新文化运动中广泛流传使用,衍成“打倒孔家店”。其实际含义是要打倒孔子、儒学、后儒和礼教。

“打倒孔家店”大事记

1921年首次提出“打孔店”

在《吴虞文录·序》中,胡适写道:“我给各位中国少年介绍这位‘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又陵先生!”

1928年11月《子见南子》事件

林语堂将《子见南子》改编成独幕悲喜剧。剧中将南子变成一位要求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同学的新女性,并为此跟孔子大辩其论。最后,孔子师徒在“郑卫之淫声”和妖冶的舞蹈中落荒而逃。

1937年10月1日陈独秀重申孔学也有优点

刚出狱的陈独秀在《东方杂志》34卷发表《孔子与中国》,明确表示:“在现代知识的评定之下,孔子有没有价值,我敢肯定地说有。”

1945年郭沫若发表《十批判书》肯定孔子

郭沫若对孔子的肯定到达政治层面: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级中的先驱者。孔子立场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

孔子形象的又一次演变

历史上的孔子只是一个并不得志的哲人,他怀揣着伟大的理想寻找着施展才能的舞台,四处碰壁却矢志不渝。他是渊博的学者,是礼乐文明的传承人,是伟大而亲和的导师。作为一个失意的理想主义者,他怀着遗憾离去,但他死后,却没有得到安宁。首先,是一场长达数千年的圣化运动,自其弟子子贡开始,经历无数代儒生与王权的推波助澜,最终将这位老人推上了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神座。而之后,又是一场浩劫,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圣人被推下神坛,成了孔老二,成了人们侮辱与毁弃的对象……

关于孔子,一说便俗。一个是真实的孔夫子,一个是千百年来解释再生的孔子形象。套现在流行的波普。强调色块的对比与反差,色彩混搭,那个由这些年来,我们对孔子的评价的“印象”,大约可以成为不同色块混搭的“波普”,比较那个安迪·沃霍尔的那个著名的玛丽莲·梦露,孔子的波普更加耐人寻味。

但在西方人眼中,孔子的印象也不都很高大,比如黑格尔,就很不屑地说:“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边我们不能获得任何特殊的东西。”演习宇宙哲学的教授自然看不起思想品德的讲师,好比换到现在,教古代文学的教授看不起现当代的。但黑的一位同僚叫伏尔泰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绝不会欺骗人类。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同是老外,做人的差距咋那么大呢?

五四开始打倒孔家店,鲁迅则根据历史上孔子画像所得孔子的民间形象“是一位很瘦的老头子,身穿大袖口的长袍子,腰带上插着一把剑,或者腋下挟着一支杖,然而从来不笑,非常威风凛凛的。假使在他的旁边侍坐,那就一定得把腰骨挺得笔直,经过两三个小时,就骨节酸痛,倘是平常人,大约总不免急于逃走的了”,这个“敲门砖”的形象,与司马迁眼中的“其颧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的孔子多少有点板正呆滞,但却暗合了五四反礼教的氛围。套孟子的话“圣之时者也”,被鲁迅解释为“摩登圣人”。

至于孔子后来被代称为“孔老二”, 乃是因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 ,元配生有九个女儿,无子。妾虽生了一个儿子,可惜是个残障儿。于是在六十四岁时,又娶了颜氏,才生下了孔子。所以孔子是家里第二个男子,字亦为“仲尼”,“仲”就是第二的意思。

那时候出版了多种普及性连环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5年出版有、《历史上劳动人民反孔斗争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中国人对孔子的评价也界定在“儒法斗争”的哲学框架上,好多年前读某本哲学史,在讲到孔子之死时,用了句“孔丘带着花岗岩的脑袋和复辟奴隶主阶级烙印的屁股去见上帝了”这样的句子,如今读来有些荒诞。

孔子是中国人自己看自己的一面镜子,你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打倒孔家店 误解与反思

从打倒孔家店到国学热,似乎总有一股狂热的激流在催动着人们。而在狂热的催动下,误解在所难免。打倒孔家店这句口号中有着对孔子,对儒学的误解。打倒孔家店这句口号也给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误解。只有冷静地反思,解开这些误会,才能更好的面对真相。

张翼星:怎样理解“打倒孔家店”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这一著名口号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五四”那批代表人物都是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更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以来在文化领域就开始了一种过激主义的“左”的倾向,似乎解放以后严重泛滥的“左”倾思潮,以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都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这使我有些不解。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