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战后两德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原因
2009年11月01日 23:30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均以发展或振兴本国经济为己任。传统的"地缘政治"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政治"时代的到来,经济实力成为衡量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准。

但受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各国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形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一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由于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迥异。特别是两德的统一,被看作是东西方对抗,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的标志之一。

两德的分裂是冷战的产物,它的统一固然受冷战结束的影响,但却是建立在两德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至1989年东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为联邦德国的33%"。(1)

人民生活更是出现了明显的差异。"1988年民主德国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为1270东德马克;联邦德国为3850西德马克,按照1: 1的比率计算,民主德国的平均月工资也只有联邦德国的三分之一"。(2)

由于东德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均赶不上西德,工作时间长、闲暇短,东德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大约只及西德的六分之一,生活水准也大大低于西德,吃饭需要粮票,穿衣需要布票。最终东德以一种羞辱的心态并入西德版图,放弃了自己坚持、宣传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口号。

而西德正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完成了祖国的重新统一。从中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何以两个同时起步的德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如此明显?难道仅仅是因为两德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吗?显然不是。这就有必要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作多方面的探究。

一、国内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因

1.地理环境资源的差异

资源分布在东西两德之间存在着差异。东德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国土面积仅为西德的1/3,境内自然资源贫乏,"全德出铁量仅占1.3%,煤占2%,钢占7%"。(3)相对而言,"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铸造产品出自西部地区"。(4)由于地理形势的影响和相对缺乏工业原料,造成东德强烈依赖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一旦与东西方的经济联系被切断,其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

而事实是,东德作为苏联的卫星国,不仅拒绝了欧洲复兴计划的援助,而且不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互相协调一致,也不能参加整个欧洲经济整顿和重建传统贸易关系的工作。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虽有效地阻止了劳动力的外流,却也隔绝了与西方的联系。这对东德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消极、长远的。

从历史发展看,东西部一直存在着工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方面的差距。紧邻法国的西部地区是工业发展最早,也最为先进的地区。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集中在西部?quot;1936年德国西部地区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其中,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备生产占61%"。(5)东部则寥寥无几。

战后西德又承袭了战前德国的绝大部分工业设施,"德国分裂后,英、美、法占领区的工业产值占1944年的63%,而基础材料占63%,消费品工业占60%"。(6)包括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相比较,西德拥有的原有工业基础雄厚,使经济的重建置于高水平起点上。

2. 人力资源的差异

战后的西德满目疮痍,然而德国一贯重视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却没有因战争而耗尽,这些人才成为战后西德复兴必不可少的"非物质资本"。为迅速恢复经济,西德企业极重视将受到专业培训的人才安排到工业领导岗位上,而且银行也以专家担任业务领导作为进行贷款的先决条件。

各种人才进入企业后,给各企业带来了革新和诸种专业知识,使资本能适应技术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并已此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历届西德政府均着眼于科技投资和发展教育。

<<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姚春梅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