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和约:不是和平 是二十年休战
2009年08月31日 17:0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纳粹德国与日本的勾结则更早,1936年日本“二二六事变”后,日本国家体制进一步法西斯化,德日两国勾搭成奸,11月双方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虽然“铸造神剑,寻觅战友”是纳粹德国的外交方针,但是日本与德国的联盟并非是天作之合。这两个国家虽然分别处于欧亚两大洲,没有地缘政治冲突,并且都以瓦解大英帝国的霸权为己任,似乎是结盟的最佳对象。但是日本由于远洋投送能力的限制,对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援助可以忽略,而日本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与日本的结盟,就一定意味着德国会与美国的敌对到底,最终将导致德国两线作战,重蹈一战的命运。而且如果不是因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德国恪守与日本的盟约向美国主动宣战的话,由于美国国内强烈的孤立主义情绪,德国与美国是有可能不互相宣战的。希特勒完全没有汲取一战时期德国失败的教训,再一次为了结盟而树敌而两线作战。而且不分青红皂白,把英美两国捆绑起来一起反对,这正是希特勒外交政策的短视之处。

法国外交:捉襟见肘,窘态百出

一战后的欧洲安全体系掌握在法国手中,法国通过和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比利时的军事同盟,对德国形成包围,对苏联进行防疫。一时间,法国在欧洲和国际联盟组织内一呼百应,好不威风。

为了制止德国赖掉赔款与战债,法国初显神通,伙同其盟友比利时占领了垂涎已久的德国工矿业重地鲁尔区。英美抓住这一天赐良机极力削弱法国的欧洲霸权,英美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法郎和法国的有价证券,打垮了法郎,在经济上破坏法国的占领行动。德国政府则消极抵抗,以总罢工和超级通货膨胀政策来对付占领政策,马克变成了废纸,德国人民的财富被洗劫(这一政策是希特勒的上台的众多因素之一)。法国的占领政策在经济上得不偿失,不得不按照英美的要求退出鲁尔地区。在随后的《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中,法国被逐步被剥夺了对德事务的主导权。由于被迫保证从莱茵河左岸地区撤军,法国无力对德国采取独立和有效的军事行动,而且法国与德国的边界安全不得不依靠英国和意大利的保证,这一切都在证明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被动摇。1935年,萨尔地区经过公民投票回归德国,这进一步提高了纳粹德国的威望,同时也打击了法国的士气。

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安全维系在法国的军事同盟网络上。但这个网络是脆弱的,由于法国的绝对实力不足,这个安全网络根本经不起复兴后德国的撕扯,更经不起英美的刻意破坏。在英国的诱导和德国的威胁下,法国不得不放弃那些东欧的被保护国,最后只剩下波兰作为凡尔赛体系新生的民族国家中硕果仅存的一员。而这个时候波兰还在不知死活地与德国签订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以抵消对法国承担的军事义务。法国众叛亲离,不得不吞下一味追随英国外交的苦果。法国外交之所以变成唯英国马首是瞻的追随外交,其根源也在于法国自身。外交行动一贯会比外交言辞发出更大、更强有力的声音,在希特勒德国进行外交冒险如进入莱茵兰、进入奥地利的时候,法国如果敢于对德国采取行动的话,那么英国不可能坐视法国被消灭,欧洲均势的天平再次倒向德国,不可能不采取外交和军事行动。但是由于鲁尔失败的前车之鉴,法国外交已经丧失了独立性和主动性,没有英国的全力配合便不肯采取任何行动,这反过来更加深了英国的疑虑——法国面临的危机是否就是那么危险,值得英国全力支持?其结果显而易见的就是英国更加不重视法国的外交政策和感受了。

法国和苏联是二战前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两极,是遏制德国的最佳结盟伙伴,但是法国对于与苏联的战略结盟犹豫不决,最终错失遏制希特勒德国的良机。由于意识形态的禁忌,法国对和苏联的全面结盟充满了恐惧,唯恐因此被英国抛弃。这种外交心态标志着法国已经不是一个世界强国——没有外交结盟的自由和外交行动的完全自主权,尤其是那种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追求现实的国家利益的勇气就不能称之为世界强国。从这一点来看,二战前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远远不如君主制时代的法国。当时法国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先后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信仰新教的瑞典联合起来打击同样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帝国,从未见过红衣主教黎塞留大人有何宗教负罪感。

内政是外交的基础。法国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三十年代蔓延的经济危机,法国社会深刻地分裂了。工人阶级向往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大资产阶级为确保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倾向于进行法西斯统治。一个分裂的国家是无法提供一个统一、强有力的外交政策的。由于英国在欧洲对法国的暧昧态度和在非洲、地中海地区与法国的利益冲突,外交界和军界几百年来传统的反英情节再度上升,亲德派则蠢蠢欲动。而且军界被自身承担的对东欧盟国的保护性义务吓呆了,打算屈从于希特勒帝国,在维系法兰西殖民帝国完整性的前提下(后来希特勒果然答应了这个要求),在德意志民族领导下的“新神圣罗马帝国”中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

英国外交:见风使舵,顺水推舟

一战后的英国在承受着内外煎熬,世界霸权已经是明日黄花,自治领和殖民地离心倾向加强,为此不得不在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承认自治领事实上的独立地位。印度、缅甸和马来西亚等亚洲民族对日本军国主义对大英帝国的挑战幸灾乐祸,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处境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土耳其人则把希特勒的奋斗看成是他们获得解放的希望。英国处于前所未有的两线作战的困境,对此英国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不得不一味推行对德和对日的绥靖外交政策。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英国的经济在一战后在世界经济总额中所占的分量进一步下滑,已经无力与其他大国进行军备竞赛。从1922年《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内容来看,英国放弃了长期坚持的皇家海军“双强”标准,无可奈何地同意美国与英国拥有同等海军规模,英国事实上已经承认美国拥有与英国同等的地位。英国如果要全力对付日本或者德国,那么在大西洋或者太平洋总会有一个地方出现制海权丧失的局面,而美国作为一个两洋国家正在虎视眈眈。这在本质上意味着英国的对德和对日外交政策都不得不受美国的制约。

对于英国来说,一战时,集英法俄三国之力都没能拿下德国,差一点被德国打败,如何妄想单凭英法这两个师老兵疲的国家就能够打败或者仅仅是依靠法兰西万里长城——马其诺防线来抵御一个复仇欲望高涨,更为生气勃勃的德国?对此,英国的外交对策是“把德国养起来,并迫使它去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决斗” 。因此英国借口英帝国内部自治领的反对,一直拒绝介入东欧事务,不打算给予法国的东欧盟国以安全保证,但是又不余余力地阻止法国联合它的盟国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实质上就是要为德国向东侵略大开方便之门。英国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还不算完,波兰也被英国继续出卖,为的就是实现英国统治集团永恒的梦想——“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丘吉尔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