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物局提出确认曹操墓葬六大依据
2009年12月28日 04:27东方今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曹操高陵墓刻铭石牌

曹操高陵墓出土的刻铭石枕

这批文物中,尤其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珍贵。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该墓被盗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依据。

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薄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堪称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员还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经鉴定,他就是传说中的曹操!

【断定】六依据断定为曹操墓

“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我们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墓。”孙英民表示。

究竟有哪些有力证据呢?孙英民阐明了六大理由。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的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相关史书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孙英民表示,综上所述,专家们才最终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内情】墓内发现三具遗骸

考古发现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石牌,会不会是曹操将其兵器赏赐给大臣,大臣去世时,将此物带到了自己的坟墓内?有记者提出了疑问:这个会不会是曹操大臣的坟墓?

对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考古与古文字学家郝本性表示,墓中发现了多个石牌,都标有“魏武王常所用”的字样,而这些都是曹操生前贴身使用的东西,即使曹操将其赏赐给下属,也不可能将这么多自己常用的器物赏赐给同一个人。尤其是其中一个石制枕头,这种东西是不太可能赏赐给大臣的。

墓中的男子年龄和身份,又是如何确定的呢?“鉴定过程当中,我们使用的方法非常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王明辉,是进行人骨骨龄鉴定的专家。据他介绍,在曹操墓中发现一男二女,一共三具遗骸。其中,男性遗骸保存不太好,只存留有颅骨上半部分和其他一些遗骨,对其年龄,只能判定为60岁左右,限于遗骨保留得少,很难对尸体主人的年龄再次精确。另外,一名女性被鉴定为生前50多岁,一名女子被鉴定为年轻女子。王博士表示,根据科学鉴定,这几具遗骸的骨质疏松程度较小,证明主人生前营养程度均比较高,这与他们的身份相匹配。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波   编辑: 印权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