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级战犯东条英机
文章摘自《检证战争责任》 作者:日本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从“满洲事变”到日中战争,又发展到日美开战,直至停战的昭和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东条英机又做了些什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如果把日中战争发展到与英美对战的进程中产生的责任作为“开战责任”、把明知不能取胜却强行冲入日美战争,并且在必须及时控制局面时未能采取有效手段的责任称为“续战责任”的话,那么在这两方面,都必须严厉追究东条英机的责任。
指挥实战
东条在昭和战争中首次登场是1928年(昭和3年)3月。当时作为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高级课员(现在的课长代理)的东条在由革新派军部官僚组成的木曜会上宣布“要在满蒙确立完整的政治势力”。
木曜会的成员是毕业于陆军大学、在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从事拟定国策的军部精英官僚。东条与永田铁山、冈村宁次等人一道试图打倒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掌握军队中枢的长州(现在的山口县)派,力争建立国家总体战体制和统帅权。特别是为了在日本树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提出的总体战体制,认为必须确保满洲。作为木曜会成员之一的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主谋的炸死张作霖事件(1928年)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吹响了国家大改革的号角。
1931年(昭和6年)9月,发生“满洲事变”时,东条是参谋本部编制动员课课长。其后,自1935年至1938年先后担任了关东宪兵队司令官、关东军参谋长。这也正是从“满洲事变”扩大到日中战争的时期。
在担任关东军参谋长时,东条参与了“满洲国”总务长官星野直树、“满洲国”产业部次长岸信介、满铁总裁松冈洋右等人推行的殖民地政策。
1937年(昭和12年)7月,日中战争爆发后,东条发表强硬论,亲率兵团进攻到内蒙古的察哈尔省。这是东条首次指挥实战,依靠冲锋一边倒的战术占领了内蒙古。据说当时有众多的中国人被处刑。
从“满洲事变”发展到日中战争这一过程中,日本所采取的行动脱离了规定要尊重中国的主权、门户开放等内容的九国条约。但是,据说当时的陆军,包括东条在内,都没有充分理解这一国际条约。
东条作为第二届近卫内阁的陆相入阁后,首次着手进行了日美军事力量的比较调查。调查的数字显示日军难以维持长期战争。但是,东条却说:“美国缺乏国家的内核,而我们的帝国却拥有三千年的国体。”
虽然日本政府作为国策决定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东条却丝毫没有认真考虑过美国采取石油禁运制裁的风险。而且,作为与美国谈判关键,即从中国撤军的选择也不在东条的思路之内。这是因为他考虑到一旦撤军,不仅是“满洲国”、乃至朝鲜统治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瞬时瓦解。
东条主张对美开战,近卫因此退出了政权。其后任的座位就意外地落入到东条手中。东条从内大臣木户孝一那里得知天皇希望回避战争的意愿,开始重新研究国策。
历任大隈重信内阁海军次官(1914年),天皇侍从长兼枢密顾问官(1929年),枢密院副议长(1940年,后为议长),首相(1945年)等。
历任内大臣府书记官长(1930年),近卫内阁文部大臣(1937年),近卫内阁厚生大臣(1938年),平沼内阁内务大臣(1939年),内大臣(1940年)等。还担任过天皇之首席机要顾问、“重臣会议”的主持人。
历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兼第一舰队司令(1936年),海军大臣(1937年2月),首相( 1940年1月)等。因反对与德意结成军事同盟,被陆军视为亲英美派,1940年7月被迫辞职。此后以重臣资格反对军人组阁。1944年7月复任海军大臣,反对本土决战,主张接受《波茨坦宣言》。日本投降后参与解散日本海军的工作。
历任海军次官(1923年),联合舰队司令(1924年), 田中义一内阁海军大臣(1927年),军事参议官(1929年), 斋藤实内阁海军大臣1931年),首相兼拓务大臣(1934年)等。1952年死亡。
军务局局长武藤章向东条进言:“如果朝着撤回(开战方针)的方向努力,就必须更换参谋本部的强硬派——作战部部长田中新一。我也不惜为此辞职。” 但是,东条对人事未作任何调整。依靠原班人马即使再讨论也难以转换方针,东条回避战争的努力终以失败告终。
东条代表着缺乏基于国际主义(国际社会的现实主义)战略观的陆军的利益,作为其最后一招,在他当上了最高指挥后就作出了冲入日美战争的决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日本读卖新闻战争责任检证委员会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