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是“伟大的解放者”还是“种族主义者”?
2009年09月29日 07:55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
成为总统后的林肯,也并未像人们后来所想象的那样致力于争取黑人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政治权利。相反,他却继续着自己年青时埋下的“歧视理念”。他曾在两次国情咨文中主张把黑人驱逐出美利坚大陆,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正统性和稳定性。林肯甚至还认为,黑人是引发战乱的根源,内战的爆发应当归咎于黑人,他宣称:“如果是为了我们白人,就不会爆发战争。”

本文摘自《被误读的世界历史》作者: 罗文兴 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美国第16任总统(1861~1865)。他因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领导南北战争取得胜利而闻名于世,并与华盛顿、罗斯福并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

由于在南北战争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林肯一生都被“伟大解放者”的光环所笼罩。然而,无情的事实是,这位以推动种族平等事业著称的伟人,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种族主义者”。

林肯生于肯塔基州,出身社会低层,家景贫寒,父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1830年,在西进运动的推进下,林肯一家迁入伊利诺州。林肯幼时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很早就独立谋生,是一名出色的木工和伐木能手。

他当过船夫,打过短工,做过店员、村邮务员。通过自学,他在1836年成为律师,并当选为州议员。1847年当选众议员。依靠个人不屈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经历了无数失败和挫折后,林肯终于在18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有的“平民总统”。

就任后,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积极推动“西进运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随着领土的进一步扩大,在新兴的州上实行哪种制度的问题逐步尖锐和升级,以林肯为首的北方政府赞同新领土成为自由州,但却遭到南方种植园主的顽固抵抗。

1862年2月,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在里士满另立新政府,4月份发动叛乱,向北方突然发动军事进攻,林肯政府被迫迎战。一场决定美利坚民族未来发展之路的旷日持久的内部战争爆发了,史称“南北战争”(1861~1864)。内战初期,由于准备不足,北方军队节节败退。

为了扭转战局,林肯总统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团结民众的法令:1862年5月,《宅地法》实施,规定公民只需要交纳10美元登记费即可获得美国西部160亩土地的耕种权,耕种满5年后,便可以获得该土地的所有权。对于长期处于被封建种植园主压迫的人民来说,土地甚至比生命还重要。这项法令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广大人民对于土地的渴求。

次年1月,一项影响更为深远的宣言书正式颁布,这就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依照该宣言,在南方各州参加叛乱的黑人奴隶立刻得到解放,但没有参加叛乱的南北边界蓄奴州的黑人奴隶除外。这是自北美大陆被发现占领以来,黑人奴隶第一次被政府宣告拥有法律上的自由权。

在这一宣言的强大作用下,美国大约有400多万黑人奴隶获得了自由,他们在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导致了战事的逆转并成为最终取得胜利的中坚力量。

由于这一宣言是在内战期间作为战时的一项军事措施颁布的,只具有临时效力,所以在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先后于1865年和1868年以第13~14宪法修正案的形式确立了宪法地位,最终正式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在消除种族歧视、真正达到人权平等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林肯也因为该宣言获得了民众巨大的支持,并在1864年总统大选中再次当选。

但是,虽然历史证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是有效的、及时的以及必要的,却不能由此判断出宣言的倡导者林肯就是一位积极推动种族平等的先驱,是一位忠实的“种族平等主义者”。史学家们也在肯定《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里程碑般的作用同时,对林肯本人的政治倾向产生怀疑,认为该宣言的发表并非出于林肯本人对黑人农奴制的反对和对人权平等的追求而采取的“自觉的和主动的行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慑于废奴派的压力和战事的压力。

而美国黑人作家兼黑人杂志《伊波尼》的执行总编辑本内特,不久前推出的新著——《逼上荣耀:林肯的白人梦》一书更是明确地宣称,林肯颁布实施的《解放宣言》纯粹是“一场骗局”,林肯“其实是个种族主义者,与希特勒没区别。”同时作者还说“林肯既狡猾又爱撒谎”,美国人民不应该再称他“诚实的艾比”(林肯绰号)。

林肯的种族观念与其生活的时代不无关联。林肯出生于19世纪初,当时《人权宣言》所宣扬的“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理论虽然得到了广大资产阶级和民众的支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但黑人仍被排除在“人”的范畴外,贩卖奴隶被视为正当的商业活动。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罗文兴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